您的位置:首页 > 动漫 >

论ACG之于我之特别性

首先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文章是断论,但是不存在对我观点的证明,本人只是架空地发表个人看法和观点。

轻喷


(资料图片)

如果让我给所谓“ACG”文化给予一些标志性的界定,我会选择用两个特征。即“叙事特别性”“内核多元化”

(一)叙事特别性

先说前者“叙事”。我认为,在ACG文化圈中(尤其是轻文学),对于故事的展现和表达手法是很独特的,至少我个人在首次接触ACG文化的时候就明显地感受出了这种独特所在。

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学(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特点一直都是以主角或者人物为中心,不管是一个或是多个。

如若以一个或几个角色为主体进行叙述,将剧情赋于人物之上,就是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但有如若是以一个宏观的事物作为主体,如将一个世界作为主体,将人物作为推进剧情发展的关键,便能称作所谓的“群像叙事”手法,而这两种叙事手法无非是“人物服务于剧情”或是“剧情服务于人物”之间的区别。

这两者的叙事无非是将主体作为主体,或者是将客体赋予主体价值,从而使之成为主体 之间的区别,总之,我们在阅读或者感受这些故事的时候都会发现这种故事的叙述是依托主体的叙述,现在的传统文学或者是通俗文学(如现代网文)都将叙事的根本寄托在此。

而我认为,ACG或者说轻文学与上述两类的根本叙述都有所不同,它既不是将原本就具有主体性的人物作为主体,也不是将一个客体加工后作为主体使用,而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折中,选取了一种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但又能让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沟通联系的介质作为主体,而这种折中的介质便是——旁白。

是的,就是旁白,此刻你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有些荒谬,毕竟旁白怎么能够被作为一个故事的叙述核心呢?

而我想说的是,轻文学中的旁白并不是仅仅以独立形式存在给你讲故事的,前面提到过,我认为旁白是一种能够沟通“人物”和“世界”的介质,也就是说,它在通常情况下不止是以纯粹的“旁白”向你显现的,而是从用旁白中转化为具体的人物表现(语言,心理等)和世界观。

其实在传统文学中,旁白也是作为故事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传统文学中的旁白和ACG及轻文学中的旁白还是拥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的。其本质性区别就在于传统文学中的旁白是内化于主体(人物或世界)的,而轻文学中的人物和世界是内化于旁白内的,举个例子,在传统文学中,旁白的作用一般是对主体加以修饰和限定,对客体做环境描写和推动剧情,如经典句式

我说:“.......。” 天边的拂晓好像预示了些什么   

除了“.......”以外的句子都可以理解为旁白,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旁白不是在为主体(人物)服务,就是在推动剧情,埋下伏笔而为了客体(世界)服务。以这种形式存在的旁白无疑是在主体的范围之内的,是内化于主体的。

而在轻文学之中,旁白可以沟通人物和世界,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物和世界原本的作用。所以我个人认为——轻文学中的旁白是外化于主体和客体的,你可以从旁白中内化出人物和世界的存在。

这便是我认为在叙事手法上,ACG文化和轻文学给我带来的对特别的最直观的体验。

再次强调,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是断论,无任何现实依据和凭证,全部来自个人的臆想。如果不认同,请将其视作放屁。

(二)内核的多元化

如若说以上的观点还大体针对于“小说,文学,Galgame”之类,那这的特点应当是能涵盖到每一处ACG作品的普遍特征,即——内核的多元化。

这一点应当不必多说,对于任何拥有长篇幅的叙事型作品(特别是电影)纷繁复杂的精神内核与思想都必然是它们的一大标签,ACG作品在其中更是颇具代表特色。

从自然科学到社科人文,从唯心主义到先验观念论,从理念论到辩证法,或是不知从何处涌现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伦理和道德哲学,再到所谓爱情和羁绊,都成为了潜藏在故事深处,于缝隙见流转的精神内核。

这些内核或是来源于作者本身的观念与意识形态输出,又或是来自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总之,一个又一个的观念和理论被糅杂在了故事里,具现在人物的高谈阔论或是行动当中去了。

这种似乎是普遍性的现象是因何而存在的呢?

前文说过,在ACG作品中,旁白打破了主客体间的隔膜,这也意味着ACG作品的重心似乎被更广泛地倾向了“互动”,主体与主体,主体与旁白,主体于客体,客体与旁白,层出不穷的互动注定了交流和意见的不断涌现,而去维持这种交流的绝佳方式便是为所有的表达划定一个趋向性的界限,而这种界限,便是精神内核。

其次,精神内核的涌现通常也来自对某种现实的批判,或许是因为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影响,这种批判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占据着绝对的地位,这难免会有所影响,而且,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要在某些方面回归现实。

ACG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浪漫性和幻想性注定了它无法从作品本身的角度还原回现实,所以它只能依靠附加于作品的精神内核去回归现实。毕竟司汤达也说过:“小说好比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内核在作品中的体现是很有魅力的,去切身实际地感受并接受作品借旁白,人物和世界所传递给你的本质性的东西,感受着人物们内心深处烙印的信念,或是美好愿景下潜藏的方长,亲自体验那些讲你拽入迷惘的伦理问题,感受着电车难题和同理心无限回退下的厚重的抉择,这便是魅力所在了。

其实相对于精神内核本身来讲,关注精神内核在作品中的融洽性和表达性才是真正重要的,重要的并不是你的理论有多么深奥,体系有多么自洽,要不然为什么《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这些书没有全球畅销?真正对于一部作品精神内核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它的精神内核本身,而是这种传递出来的精神是如何向我们显现得,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可能讲述的只是最简单的内核,但却能伴以最合适的故事,处理是相当重要的,就像《美末1》和《天气之子》,它们都在主线中传递了相似的观念,而《美末1》相对更加完善的处理也让其拥有了更佳的风评。

对于我来讲,gal和轻小说在我的ACG作品接受群体中占较大的分量,而我评判它们高低的第一准则(大多时候)就是其精神内核对我的触动性,我会不自觉地加以角色的个体观念和行为分析他们的动机,但这也造就了一种上帝视角式的观感,我对角色的带入大多集中在观念上,而非情感体验上。平心而论,其实已经很久没有作品能够真正意义上刀到我了。

(三)论ACG作品中的情感体验

接续上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在ACG作品中,同样是在任何叙事性的艺术作品中,最能勾动起人情感的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人文,理想,以及情感,人文有其独特的厚重感,理想是浪漫主义的具现,而情感则是细腻的笔触。

对于人文,我会感到骨髓深处那种因震撼而升腾的悸动和感慨,那是走完了一个故事后物是人非的沧桑。

对于理想,我会感受到信念的共鸣和内心中理想主义的火焰,那是人们为了自己的追求所献身的浪漫。

对于情感,我会感受到细腻笔触下潜藏于记忆深处的那一丝温婉,那是过往的云烟,一遍一遍地走马灯。

这是三种各不相同却也互有相通的感动。

人文方面,让我触动的是时间的巨大跨度下不尽变化着的事物,那是一眼万年的感慨,是历史沉重的呼吸感,是宏大的史诗。

理想方面,让我触动的是艰难险阻下仍不放弃的坚韧和那种为了心中的信念甘愿舍弃一切的理想,是浪漫主义的火焰,是不灭的希望。

而在情感方面,确实有些特殊,因为这里有一种情感,既有沧桑下人文的方长,也有对追寻理想的极致浪漫,还有情感处细腻的落笔,透出无尽的神圣纯洁。这种情感就是——爱情。

其实不只是爱情,大部分的情感体验都不能以绝对的界限去做划定,就像你不能说理想之中丝毫不掺杂人文和情感,情感之中也会加以理想和人文来表现出来。

而真正优秀的作品通常是能够找到这三种情感体验的平衡点,从而给予观众最完善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找到了这些情感体验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串联起故事的精神内核,而不至于使精神内核太过空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这种平衡点一般是会被作品多样化精神内核的量化分布所左右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情感体验可以直接影响精神内核在观众内心的共鸣,而精神内核也会进一步左右观众的情感体验。

回归到问题上来,为什么说“爱情”是ACG中具现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呢?我想从两个方面去阐述,仪式作为观众层面,二是作为作品和作者层面。

在观众层面其实很好解释,对于个体来讲,爱情代表着他们对于美的根本性的追求,我相信绝大部分人的爱情都还是理想化的,即使是纵欲,那也只是性友谊的左右罢了,所以说,对于观众来讲,“爱情”本身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又何尝是以艺术性加工以后呢?

在作品层面,前文说道情感体验的平衡点之类的问题,其实这种情感体验的平衡点最终还是要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观众会把他所欣赏的平衡点作为他的一部分审美标准,而越趋近于观众内心的平衡点,则越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就比如有些人渴望看到宏大历史之下的情感,有些人就希望看到在情感之下体现的理想。

这就引申了一个问题,这些个体的平衡点是不具有普适性规律的(p.s.就比如我之前就见过以树人互屮为xp的),而我们又只能去寻找一个尽量能贴合所有观众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在我认为便是——爱情。

因为这几近是所有人内心处所向往的美好了。而且,这种情感有一种独特的可塑性,他可以是理想上深层次的共鸣,是相伴中的救赎,是精神上的柏拉图,亦或只是荷尔蒙交互所带来的肉体情感,但这种情感致力于将这种日常中的人间烟火以最形象和细腻的笔触呈现在你面前,就如同阳春三月的微风,轻拂起内心中最深层的悸动。

而且,这种情感具有一种于ACG文化本身相似的“多元化”特点,他可以将这种爱加以任何观念呈现在你面前,而细品中,在细腻的情感之中,保留着一丝故事之下的回甘,这种爱情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对于我来说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即使我在感受作品中不加以情感体验,我还是会在对观念的感知中回归到如今的情感体验(爱情)中去了。

站在故事的尽头,回望过去,翻涌的残念是五味杂陈,回忆会如走马灯一般呈现,这种走马灯是细节层面的,是以小见大的日常琐碎和人间烟火,如若是一直以宏观的视角阐述一个故事,这种感觉反而不会体现,这种细节潜藏在互动中,是蓦然回首时的复杂,是回望从前的感慨。

当然不是说只有爱才能引发这种体验,所有对情感的细腻处理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造就这种体验,但我想说的是,爱情这种元素在一个作品中的呈现是可以联通宏观客体和主体,掺杂着人文,理想,情感,代表着理想的具现,是承载着希望的旅程。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