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天天播报:动多少手术都比不上写论文?警惕中青年医生被科研“绑住”


(资料图片)

原标题:动多少手术都比不上写论文?警惕中青年医生被科研“绑住”

谁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多,谁就有“话语权”;谁争取到的科研基金项目多,谁就上进快……听上去像是科研单位的场景,却是某些三甲医院的日常。受上述考评指挥棒影响,很多中青年医生只能全力搞“科研”,难以兼顾临床诊疗。

“唯论文”的一刀切问题在不少领域都存在,“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的现象更是很多医生的心病。对一些大医院来说,培养“科研型医生”似乎成了立业之本,有人只靠论文就能当上主任医师,有人即便临床能力再高,只要没达到发表论文、中标项目的“硬指标”,也只能是个“千年主治”。或明或暗的压力下,从内科到外科,从医生到护士,都很难不把临床诊疗放在第二位,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写论文、做标书等研究项目上。“我不是做科研,我是被科研”,重科研、轻临床的医疗氛围未免是一种错位,而透过吐槽也不难看出,如此“功利科研”的风气正消耗着年轻医生的干事激情。

让医者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职,关键在于打破“功利评价”。必须承认,临床诊疗的评价指标主观色彩强、量化难度大,再加上不同科室之间也很难就医术水平、临床数量等进行横向比较,这个时候,“以论文论英雄”似乎提供了一条更客观的解决方案。可问题在于,当科研被视为能力评判的唯一硬指标,“为论文而论文”只能倒逼出一批批不懂调研、不求实践的论文机器,产出内容不仅同质化严重,还很难创造出具体临床应用价值。更不用说一些研究成果缺乏真实充分的数据基础、病案实证,内容仅靠“借用”数据库的资料东拼西凑,甚至不乏有人求助于代写代发。

医院开展科研的确必要,特别是对于大型公立医院而言,推动医学科研转化是其重要使命之一。眼下,我国医疗事业正不断与世界接轨,这种条件下,如果临床医生不将一线案例转化为科学研究,医学进步也很难寻求突破,而反过来,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也与科研能力密不可分。就拿享誉全球的美国梅奥诊所来说,其不仅在诊疗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顶尖的科研水平也不断反哺就医体验。可以说,临床与科研理应相辅相成、良性互动,二者之间决不能厚此薄彼。而在这方面,国内一些医院的改革尝试值得借鉴。比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根据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建立了一套评价方法,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将门诊、住出院等临床工作数量纳入医生申报职称的门槛条件,另一方面实行论文成果代表作制度,科学合理对待论文,类似措施极大释放了医疗机构的创新活力。

“在病床上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进而上升至科学视角予以解决。”理想的诊疗科研理应是这种有实践、有体会的过程,破除不合理的考评机制,更科学、全面地评估每个医疗人才,才能涵养出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实习记者 高源)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