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地方曲艺的“传”与“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地方曲艺的“传”与“承”

九腔十八调。

眉眼高低生动传神,手势身段精准到位,唱腔设计别出心裁,河南坠子的表演不求多大舞台,多少动作,只需演员一人,装文扮武,就是一台大戏。而这台大戏,马玉萍一唱便是80多个春秋。

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颁奖词如此描述她——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河南坠子的精髓,更赋予了这一传统曲艺形式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是延续,更是传播,博采众长却不能忘了根本。把眼界放宽,把根基打牢,去田间地头,跑工厂车间,马玉萍终身钻研、琢磨,将河南坠子融入血液,唱响海内外。

承,是继承,更是扬弃,大胆创新却不能失了戏魂。为来自乡间田头的“河南土调”,嫁接多种音乐素材,注入儒雅婉约风味,马玉萍的河南坠子与时俱进,唱出时代新风采。

这便是地方曲艺,甚至所有中国戏曲在今天仍然得以流传发扬光大的路径。戏曲的艺术魅力是超越时间、超越国界、超越语言障碍的,它来自古远,却永远年轻。而它的“传”与“承”,便需要一个又一个的马玉萍。(作者:张焱)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