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呼唤更多“新匠人”
(资料图片)
原标题:“老手艺”呼唤更多“新匠人”
珐琅,被誉为“世上极为奢侈的艺术品”。广州珐琅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杨志峰多年来坚持从事珐琅创作,力求将珐琅技艺传承发扬下去。随着时间推移,作为“非遗二代”的杨承燊也接棒了父亲杨志峰奉献一生的广州珐琅技艺,这位“90后”非遗传承人以年轻化的思路进行创新尝试,让古老的珐琅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5月11日《广州日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非遗二代”杨承燊沿着父辈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尝试将传统珐琅工艺应用在珠宝首饰上,探索“高端定制”之路,而不局限于制作传统器皿。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广州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上:榄雕传承人曾昭鸿与儿子曾宪鹏潜心钻研,开发出诸如耳坠、项链、U盘等实用性作品,让榄雕走入寻常百姓家;打铜技艺传承人苏广伟的儿子苏英敏,不走寻常路,通过互联网让铜器店重获新生;红木宫灯的家族传承人卢碧瑶与其母亲罗敏欣,通过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账号的运营,以创意视频的方式吸引人们对红木宫灯的关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眼界,“新匠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而且包袱轻、顾忌少,他们敢于创新、无惧失败,乐于通过尝试和探索,发现非遗的更多表达可能,这也许是他们父辈难以做到的。正如杨承燊所言,作为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若不进行创新就只会进入一条“死胡同”;而如果想要在今天成为新一批的“大师”,他们只能不断地创新,才能将非遗工艺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新匠人”给“老手艺”注入新活力,让非遗越活越年轻、越来越受认可,既为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创造条件,也为“非遗二代”安身乐业奠定基础,可谓双赢。
除了“非遗二代”的努力,毫无疑问,互联网成了非遗传承的生力军。近年来,各大电商平台、直播平台出现大量的非遗店铺(仅某电商平台就超过3.5万家),不少年轻传承人尝试将老作坊、老手艺等“搬”上互联网,让小众的、碎片化的、分散的非遗商品能够广泛、精准地触达消费者。“电商+非遗”,不但给非遗项目变现提供了可能,亦让古老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与更多年轻人产生共鸣。互联网是非遗传承的得力工具,要高度重视并用好这一利器,充分发挥好“购物车”的功能。
江山代有才人出,越来越多的“非遗二代”涌现,拓展着越来越广阔的年轻市场,这无疑是非遗传承中出现的最喜人的局面,我们应乐见之,并创造一切条件,使之更蓬勃、生动。(连海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