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工人日报社评丨不能让“救一个搭上好几个”的悲剧频频上演

【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不能让“救一个搭上好几个”的悲剧频频上演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资料图片)

有关企业要认真反思,及时补上生产中的安全漏洞,特别要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确保安全规程的每一项要求都不折不扣地落实。同时,要补上安全培训和监督课,给作业人员临危不乱、科学救援的底气和能力。

5月29日,《中国应急管理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7起事故27人死亡”的有限空间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的典型案例。文章指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发生在有限空间的7起较大事故都存在盲目施救现象,最终导致27人死亡。这些案例中,作业人员被困有限空间后,有的救援人员盲目进入施救,有的是未采取防护措施而施救,有的是施救措施不当,导致伤亡进一步扩大。

“救一个搭上好几个”的悲剧令人痛心,同时也让“有限空间”概念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有限空间通常指相对封闭或部分封闭、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如下水道、化粪池等地下空间,垃圾站、仓库、冷库等地上空间,以及工业领域中的锅炉、烟道、反应塔、压力容器等设备。作业人员若不按规定作业或施救,容易遭受中毒、窒息、燃爆等危害。

其实,一方面,作业人员如果按照正常的规程标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大概率不会被困;另一方面,施救人员如果按照既有要求,采取充分的防护措施进行救援,伤害扩大的悲剧通常也不会出现。而现实中,有限空间作业出现危险,有的救援员工不采取任何措施就贸然施救;有的草草走一遍流程,尚未达到标准就擅自进入;有的采取的救援方式不当,延误了救援,加剧了伤害后果。

救援不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个人层面,比划几下、流于形式的操作“习惯成自然”,甚至对安全风险存在麻痹大意、侥幸心理,“没有闻到或看到危险”“捏住鼻子、屏住呼吸就行”等心态,都给事故发生埋下重大隐患。在企业层面,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和操作规程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以包代管、一包了之;未按规定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装备等。此外,监管方面近年来对有限空间作业加大了执法检查和整治力度,但一些地方监管的针对性、精准性、及时性、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甚至《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中对有限空间作业“应当建立的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应当制定的预案、应当配置的器材”等要求成了一纸空文,一些企业和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裸奔式救援”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必须看到,相关特殊领域的生产作业是有门槛的,救援也绝非“零基础”。除了有限空间,诸如高空作业、低温环境作业、带电作业等,发生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时,组织救援必须落实有关规程标准,救援人员不能因为事态紧急而忽视不同环境的特殊性贸然施救。我们应从现实案例中提高认知、凝聚共识——提升救援的效率和专业性,减少不当救援造成伤害扩大的后果。

为此,有关企业要认真反思,及时补上生产中的安全漏洞,特别要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确保安全规程的每一项要求都不折不扣地落实。同时,要补上安全培训和监督课,给作业人员临危不乱、科学救援的底气和能力。公众也要吸取典型案例中的教训,切勿低估事故风险,减少盲目行动的代价。

有限空间或许与普通民众存在一定的认知距离,且事故相对偶发、伤亡面不大,因而关注度不高。然而,其涉及化工、建筑、电力、制造业、食品业、燃气及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特种设备等多个行业领域,与我们每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北京等不少地方加大了安全生产公益广告的投入,在地铁车厢电子屏幕长年播放关于有限空间安全作业的卡通短片等,让抽象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渐渐深入人心。期待更多地方行动起来,将相对小众的安全生产概念和行为准则纳入公众视野,共同筑起安全意识基石。

现实不是卡通片,没有无所不能的英雄在危急时刻“从天而降”。希望一起起带血的教训能够引起各方足够重视,把“规矩就是铠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让“裸奔式救援”的悲剧频频上演。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