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漫 >

天天快看点丨雪风杂谈(4):机体解析

现在,战斗妖精雪风有两个版本的百科(wiki和萌娘百科,链接在评论区),然而,两个百科的内容却并不一致,虽然大体上一样,但详细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后者比前者详细)。本文将结合两个百科,还有百度贴吧的内容(主要为FAF航战史,链接在文末)来谈谈雪风中出现的机体。

本文及引用部分遵循


(资料图)

本文不提供详细机体数据,原因

在战史的字里行间,都表现出这样一种情况:其中的数据来源于FAF向地球方面公开的信息,且FAF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刻意对数据进行夸大或模糊处理而不希望地球方面得到准确的详细数字。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无论是Banshee,还是FAF的诸多作战飞机,其大小,质量及性能上极不合理的数字,都可以得到这样的解释:这些数字是FAF刻意捏造的,为的是不让地球方面了解到FAF的真正实力。(不过仅仅是数字不合理,其他方面还是很不错的)

这是B站上比较清晰的版本(战史)

FA-1 Fand I

设定上是菲雅莉空军最早的专用战斗机,在此之前菲雅莉空军使用的均是由各国直接提供的现成机型,由于性能渐渐难以匹敌JAM加上多种机型造成维护困难,因而对FAF自用机型研发的呼声高涨,最终决定将当时正在研发的FA-1作为新的专用机型配属给FAF。FA-1在原著中着墨不多,大部分的细化设定均来自OVA。FA-1在研发阶段代号为FRX-11,定型之后则得到FA-1的战术编号,绰号为Fand I。据推测FA并不代表战斗攻击机(Fighter Attacker)而是代表菲雅莉(Fairy)。FA-1的基本型为FA-1A,此外还有稍微加长机身以扩展航电设备搭载能力的改进型FA-1B,以及以A/B型机体开发的双座战斗教练型FA-1C/D,总产量1,042架,一半部署于FAF前线。C型机中的相当部分还被改装成所谓的“野鼬鼠”也就是防空压制任务(SEAD)用机。FA-1采用大边条设计,配合鸭式前掠翼布局和V型尾翼,以及轴对称三元矢量喷管,还有能进行CCV控制的垂直鸭翼,综合起来获得了非常出色的格斗空战机动性,再加上翼下挂点数量多,其火控系统也足以支持同时齐射多枚空空导弹,因而在混战中的战斗力出色,初期投入作战时曾创下8:1的惊人交换比,FA-1反击JAM的影像画面作为菲雅莉战争开端的标志性影像在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上广为流传,也给予地球方面的很多人以“人类最先进的战斗机足以对抗JAM”的深刻印象。但随着战事的推进,FA-1逐渐显出疲态,随着JAM的能力提升,FA-1的格斗空战优势逐渐失去,其作为战斗机的职能也渐渐由FFR-31 Sylphid和FA-2 Fand II等新型机接替,而现存的FA-1则多改承担教练机、要地防空截击和对地攻击任务。尽管如此,与成本高昂而经常无法分配足够数量的FFR-31、或是因设计复杂而饱受可靠性困扰的FA-2相比,FA-1因其坚实可靠且成本低廉而仍受到不少前线老资格部队的欢迎,如第442战术战斗机中队便长期坚持使用FA-1作为其主力战斗机。此外,FA-1的其中一架原型机还被拆掉尾翼和垂直控制面并将外翼段改装为全动,作为后来的FRX-99 Rafe的飞控/气动技术验证机进行试验飞行,但后在试飞中坠毁。FA-1为单发单座、鸭式前掠翼设计,主翼前掠角约30度,稍微下反以提高滚转敏捷性。前机身两侧有大面积尖拱形边条,边条下前机身两侧为可调DSI进气道,下反鸭翼和CCV控制的垂直鸭翼位于进气道前方。机背中央有一大面积垂尾,此外尾喷管两侧延伸出尾撑末端各有一对呈外反的垂尾/腹鳍。尾喷管为轴对称设计,可做三维推力矢量控制。每侧翼下有4个重挂点(可挂复合挂架,最大挂载为8枚AAM-III/V),两侧进气道下各有一个挂点可挂1枚AAM-III/V,机腹中线另有一个重挂点(通常挂载副油箱)。 

尽管FA-1的鸭翼被设置于进气道前方,因此被怀疑是否会干扰进气道进气,但在设定时,作者きお诚儿参考了有相似气动布局的飞机,发现实际上鸭翼的下洗流反而刚好可避开进气道,因此不会影响进气。当然高攻角就另当别论了。此外,FA-1机背中央的大型垂尾据きお诚儿所说实际上在气动上并无意义,但3D特技监督竹内敦志则非常喜欢这一设计,认为这是FAF战斗机的特征,因此在细化设计FFR-31MR和FFR-31MR/D时继续沿用。虽然是单发配置,但FA-1的总体布局和外形都与现实中的FA-18“大黄蜂”非常相似,再加上改进中为增加航电设备空间而加长机体、计划以其为基础制造无垂尾技术验证机等特点都与FA-18的发展史非常契合,因此可以认为OVA版本的FA-1其设计灵感来自FA-18。

FA-1 "Fand":菲亚利空军主力战术战斗机,单发动机,是较早期的主力战斗机种,近年来(因难看性能与机体的老化而)逐渐转用为第二线机体的支援角色,也可当对地攻击机使用。

(维基百科对此的介绍)

FFR-31 Sylphid

菲雅莉空军的重型空优战斗机,也是最早的由FAF自行设计研发的战斗机。考虑到JAM的特点,最初设计为重型全天候远程截击机/战斗轰炸机,强调高空高速/低空高速飞行和携带重型超视距弹药进行截击/攻击的作战能力,但随着战事变化需求变更,要求传统的格斗空战能力也需要提升,因此调整了气动布局,缩小后掠角并采用三翼面设计和三维矢量喷管以提高机动性,最终定型为重型空优战斗机,但仍有出众的加速和极速性能,且具备超声速巡航能力。开发阶段代号为FRX-44,定型后代号FFR-31,FFR被认为代表“菲雅莉战斗机(Fighter Fairy)。绰号为Sylphid/Sylph,是西方传说中的风之妖精。

在原著和OVA中FFR-31有着相同的背景设定,但最终表现出的布局、尺寸乃至性能都有很大不同。原著的FFR-31设计上基本以F-15为原型,其气动布局、尺寸、重量和飞行性能等都与F-15非常接近,并且由于时代局限(神林长平写作于上世纪80年代),没有考虑隐身等性能;而OVA中的FFR-31则在保留F-15基本外形比例和轮廓的同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三翼面布局和隐身设计。并忠实于其“最初作为远程截击机”的设定,设置有可以内置多枚中远距空空导弹的大型机腹弹舱。尽管如此,因为JAM似乎并不使用雷达作为传感器,隐身设计因此变得没有意义,故FFR-31在之后的使用中都尽可能活用其外挂点,且FAF的新机型开发中也基本对隐身性能不再做过多考虑。此外,原著的FFR-31虽然机体布局类似F-15,但因为加强了航电系统性能,因此在机载系统布置上融入了F-14和米格31这样的远程截击机的设计,需要两名乘员(飞行员+雷达操作员)驾驶;而OVA中的FFR-31则基本上均为单座型。

在OVA设定中,FFR-31在投入现役后陆续进行过统称为“Sylphid性能增强测试(Sylphid Enhanced Experiments)”(SEEX)的现代化改造,包括航电改进、扩大翼面积、减少控制面动作阻滞等。原定的改造计划包括基线0-12的总共13个版本,但因为部分改进合并,最终落实的为0-8共9个版本。尽管如此,关于具体的改进计划调整原因等并未留下相关资料。在原著设定中FFR-31的生产和列装非常顺利、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但在OVA设定中,FFR-31第一批生产的1至10批次因其性能而导致了较高的制造成本,再加上FAF因为地球方面的各种刁难而饱受预算不足的困扰,使得包括原型机和试生产型在内的总产量也不过94架,在扣除备用机和留作原厂测试用机之后,部署到一线部队的FFR-31 Block 1-10就只剩下了3个中队共49架——这显然是参考了现实中F-22的产量问题。数量的稀缺也导致一线部队对FFR-31难以熟练掌握,3个中队中只有第526战术战斗机中队“食尸鬼”以作为FFR-31单位的能力而著名,更影响了FFR-31战斗力的发挥。由于这些原因,前线要求FFR-31增产的呼声高涨,于是紧急追加生产了Block 11-20批次共113架的FFR-31。然而本应是如雪中送炭的新批次FFR-31却遭到了一线飞行员的不满,因为Block 11-20批次为了量产性及降低成本在设计上做了适当简化,如部分机体结构的材料调整、零件简略,飞控软件降级等。虽然这一批机体的大致指标比如极速,升限等与Block 10之前的机体没有区别,但在如包线边缘的极限性能、软件的灵活性和使用寿命及可靠性等方面都稍微有所降低——而对于瞬息万变的空战来说,这“稍微”的性能降低就可能会要了命。因此一线部队对新批次的FFR-31怨声载道,尤其是以第526中队为首的3个老资历中队,其飞行员称Block 10批次前的FFR-31为“原初FFR-31”,并认为这些机体才算是真正的FFR-31。 

OVA版本的FFR-31仍采用类似F-15的切尖三角翼主翼、两侧进气、大面积双全动平尾布局,整体轮廓上近似F-15,主翼也维持相同的42度后掠角。但其机身变为宽阔的升力体设计,拥有平坦的机背和机腹。机头及机身融入了隐身所需要的连续曲面与非垂直平面结合的外形,前缘尖锐扁平以减少雷达散射的同时起到边条作用改善机动性,在鸭翼和进气道附近区域则切为平面以减少气动干涉。此外,在座舱两侧设置有大面积全动鸭翼,在后机身则是与F-22类似的大面积梯形垂尾。为了确保隐身性能,所有翼面的前后缘掠角均互相对齐。在升力体机身的机腹位置设置有7个交错布置的小型弹舱,每个内装有一组秋千式弹射挂架,可携带一枚空空导弹。双发短舱位于升力体机身两侧,采用宽间距布置,前端是可调斜板二元超声速进气道。升力体机身尾端在双发短舱之间收缩结束而形成一个空缺,原因不明,但FFR-31MR也沿用了这一结构。 

在画集中,还有一个被称为“先进Sylphid”的FFR-31改进型方案,改进项目包括稍微加长前机身并对雷达罩修型以提高气动性能、鸭翼气动修型并加大平尾面积,在机背加装保形油箱增加航程,同时加长和扩充弹舱,并将升力体机身尾端加长成为主翼的延伸段而形成更加完整高效的升力体结构;起落架加强,前起落架改为双轮以承载改装之后更大的载重和起飞重量。但这一设计最终并未在OVA中得到表现。

此外在OVA中,一线部队的部分FFR-31还涂装有独特的错位数码迷彩,据称其能起到对JAM感官造成干扰的作用。(话说FA-1也有类似的迷彩呢,但是好像又有点区别)

补充(来自wiki)

FFR-31 Sylphid:重型制空战斗机。是FAF的主力制空战斗机,其外观与现役的美国F-22猛禽战斗机略为相似,不过增加了一对前翼,由于价格高昂,使发动机与电战设备等规格略有差异,在本作的补完资料中曾提及该机的生产数量很有限,也导致人类方面在战略上开始朝向无人机构想开发。值得一提的是,主角机FFR-31MR Super Sylph原作中被设定为由于政治因素,在编号上“借用”了本型机编号,以相当于同型机改良型的名义获得开发与生产预算。尽管有许多技术系取自本机,但实际上Super Sylph在任务用途与空气动力构型上已有极大差异,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机体,因此会出现两款外型不同的机体却拥有相似型号的状况。(但原著中两种机型外形上差别其实不大,并没有像OVA一样变成两种机型,Wiki在这方面有点混乱,难以区分其提及的原作是指小说还是OVA)

FFR-31MR   Super Sylph    (配角机 )

此后FAF各型战机(即下文所述机型)均不再采用HUD(平视显示器),FFR-31MR为头盔显示器,FA-2不明,FFR-41MR为头盔显示器+全息显示器

菲雅莉空军的战术侦察机,由FFR-31发展而来,主要由特殊战使用,也是主角深井澪最初的座机。作为主角机之一,OVA设定和原著设定在此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原著中的FFR-31MR是由FFR-31改装而成,开发阶段代号FRX-44SS。改进项目包括安装了智能化程度和计算能力更高的机载航电设备、挂载“战术航空侦察吊舱系统(Tactical Aerial Reconnaissance Pod System)(TARPS)”侦察吊舱,同时因为任务需求更侧重高空高速巡航,对机体进行了适当修改,但总的来说与FFR-31基本型仍然有相当的共同之处。

然而OVA中的FFR-31MR则与FFR-31几乎仅剩战术编号共通,除发动机舱和机身部分相同外,从气动到机载设备的各系统布局都被完全推翻重做——这可以理解,既然是主角机,在设定上应该比作为量产机的FFR-31更惊艳。而在设定上则将FFR-31MR称为菲雅莉空军巧立名目以FFR-31的战术侦察机改型名义获取预算而全新开发的高性能战术侦察机,类似历史上前苏联以图22深度改进型为名义开发图22M、美国海军以FA-18型的深度改进型为名义开发FA-18E超级大黄蜂等。 

作为战术侦察机和某种程度上的远程截击机,其任务需求使得FFR-31MR在气动设计上向高空高速飞行与机动大幅特化,具有出色的超声速巡航和机动能力。在原著中,FFR-31MR相比基本型修改了尾翼和腹鳍的外形以确保高空超声速飞行状态下的航向安定性和减少阻力,同时依靠更先进的航电系统和飞控系统的性能,极大放宽静稳定性裕度以提高超声速机动性。此外,其发动机也从战斗机用的FNX-5010系列换装为战术侦察机系列专用的为超声速巡航特化的FNX-5011系列。 

而OVA版本的FFR-31MR在气动布局上则修改得更加彻底,其将基本型的三翼面布局改为适合超声速飞行和机动的鸭式布局,主翼虽然后掠角仍为42度,但平面形状变为适合超声速的菱形,且翼梢增加了类似XB-70女武神轰炸机和XF-108轻剑截击机,能够产生乘波效应提高超声速可用升力的下反翼尖,此外,机头也更加尖锐修长,使得全机长度大幅增加而减少了超声速波阻。进气道和发动机舱的设计与FFR-31基本相同,但由于工作马赫数更高,因此前部的两级可调斜板更长且后掠角更大。TARPS吊舱通过两个液压支撑臂结构挂载在两个发动机短舱中间,并由“元素”相控阵雷达天线与机身相连接的转轴机构作为第三个连接点,形成三点支撑结构。

TARPS吊舱由吊舱本体和“元素”相控阵雷达天线两个部分组成,相控阵雷达天线在折叠起来时收纳于机腹中线,为了避免与收纳状态的天线互相干扰,前起落架设置在机头左侧而非中线上。为了补偿前起落架偏置的影响改善地面操纵品质,FFR-31MR的主起落架向内移动到双发短舱内侧,并为了确保主轮距而改为外八的摇臂式结构。为了收纳主起落架,发动机短舱内侧有较大尺寸的鼓包,也用于收纳挂载TARPS所用的支撑结构。当雷达天线展开时,其向下翻转90度,竖起在机腹中线重心位置上并从TARPS吊舱和机身结构之间的缝隙中穿过机身。相控阵天线阵列的顶部有向外凸出的拓宽部分,当收纳时则从TARPS吊舱和机身间的缝隙中向上伸出成为机背垂尾。TARPS吊舱本体的下方设置有电子侦察天线和侦察相机,后方则是后视雷达天线。 

FFR-31MR的传感器配置为机鼻雷达罩内一部采用平板缝隙天线的机械扫描脉冲多普勒雷达、座舱两侧兼做边条的整流罩内各有一部侧视无源相控阵雷达阵面,此外便是机腹挂装的TARPS吊舱。与原著中类似冷战期间战斗机所挂载的侦察吊舱设计相比,OVA设定中的TARPS变为配备多角度高分辨率光学/红外相机、红外线扫描阵列、共型阵相控阵雷达、护尾后视雷达及可展开的“元素”大型侧视相控阵雷达天线阵列的大型多用途情报收集与支援吊舱,使FFR-31MR理论上具备了可与预警机媲美的态势感知与管制能力。实际上,FFR-31MR的机载航电系统具备实时对传感器收集情报进行融合处理和判读的极强性能,这样的目的是在出于保密和隐蔽等原因不能使用数据链将其收集情报实时回传的情况下,也能靠本机完成情报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原著中这些额外的航电系统被装在机身内部,TARPS吊舱则只有传感器和数据存储器而无处理部分;但在OVA设定中的FFR-31MR基本型则将额外的计算设备装在TARPS吊舱内部,D型才实现了在扩充机身容积后将改装的航电系统内置。 

尽管如此,FFR-31MR系列仍然配备了特殊战专用的低截获率定向加密数据链,称为“特殊战超级数据链”(SSW),也因其缩写而被形象地称为“极细微的耳语”(Super Silent Whisper)。其使用极其复杂的加密和频率捷变算法,以及高度定向的发射/接收天线,从而获得大容量和低截获率的效果。 

OVA中的FFR-31MR作为战术侦察机考虑以其高空高速性能确保生存力而不过多依赖自卫武器,因此外挂点除与FFR-31相同、用于挂载副油箱或远程空空导弹的两个机身挂点外,仅有翼下两个可挂复合挂架携带各2枚AAM-III/V空空导弹的外挂点。这与原著不同,原著中特殊战所配属的FFR-31MR都具备与FFR-31基本型相当甚至更强的空战武器使用能力,以确保自身的绝对安全,最多可挂载多达6枚AAM-VII和12枚AAM-V,这使FFR-31MR实质上也回归了FFR-31作为重型截击机的最初使命。

在原著中FFR-31MR共改装13架,并全部配属特殊战第五中队。这13架机体长期以百分之百的任务生存率而闻名,但无论是中央计算机还是参谋本部都一直未能对这13架机体的生存率为何一直如此之高做出合理解释。而在OVA设定中,对于FFR-31MR系列的发展历史及生存力则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FFR-31MR/D Super Sylph

OVA所原创作为主角深井零座机的型号。原著中FFR-31MR仅有一种型号而无后续改型,而OVA设定的FFR-31MR则有A、B、C、D四种改型,这实际上是因为FFR-31MR的最初设计方案被认为未来感过于强烈,可能导致无法衬托出后来出场的下一代机型FFR-41MR,于是做了一个重新设计、更贴近现实的低配版本称为FFR-31MR/D型作为主角机(高配的给了一个OVA中从未露面,原著中只是一笔带过的部队,就是FAF航空宇宙防卫部队的防空侦察航空团,后文会讲。)而原案则作为FFR-31MR基本型用作特殊战的其他各机。(说白了就是除了系统和AI,其他都大步后退,属于是越整越回去了。后面的白色文字请谨慎观看     事实上就是用一个一般的FFR-31MR/D衬托出FFR-41MR的先进。毕竟如果零坐的是高配版本31,能做的事情就真的跟41一样{举例:都有冲压发动机,都能飞到几万米,31还比41飞的高、快,载油量31比41大,都是难以被击落的。要是主角坐了这玩意儿,那还要41干什么?)

FFR-31MR/D在设定上是对FFR-31MR进行气动及机体结构改进,以求在高空高速性能和航电系统能力上进一步强化的先进战术侦察机,但在配备了超燃冲压发动机吊舱助推之后,其高空高速性能和长航程性能均大幅增强,因而可以作为战略侦察机执行对JAM腹地的长程高速穿透突破侦察任务。

但作为主角座机的雪风则未配备超燃冲压助推器(重点),一说是用于测试D型在其原本设计的战术侦察任务中的表现因此不需要配备冲压发动机助推,另一说则是由于预算不足被迫简配。在其余的FFR-31MR改型中,A型作为远程截击机研发,但因与FFR-31的SEEX改进项目(有可能是前述的“先进Sylphid”方案)性能重叠而被取消;B/C型则分别是机载设备性能改进型及换发改进型,最终被整合到FFR-31MR的基线1-6系列改进和作战能力提升(ICAP)改进项目中而未另立编号。

相较基本型,FFR-31MR/D的外形更加修长尖锐以减少气动阻力。增大了鸭翼面积且后掠角增加到45度,翼根处的边条外形由FFR-31MR基本型的简单直线型改为较复杂且有三维扭转的尖拱形以改善起降性能,主翼后掠角仍然是FFR-31系列一脉相承的42度(但是从下图可见其实为43度,这是很奇怪的,但在战史中,数据就是这样),且保留基本型的翼梢小翼,但翼展显著缩小以提高高速性能,与之相应的则是加大了机翼后缘襟副翼来延长机翼弦长以补偿缩小翼展所损失的翼面积。D型的中机身相较FFR-31及FFR-31MR基本型都做出了较大改动,双发间距拉近以缩小机体截面积降低阻力,同时将原本FFR-31的机身升力体结构一直延长到双发尾喷管以后填满双发中间空隙,并形成尾锥,从而扩充了机内容积用于装载D型所额外增加的航电系统设备和燃油,并将后视雷达集成在机内而无需借助TARPS吊舱。双发进气道的附面层隔道从机背上方的两个格栅型排气口中导出,可以依靠附面层排气产生一定的额外升力和推力。(jam仿制版则将此处做成了喷口从而可以进行奇怪机动)主起落架从FFR-31MR的设计改回FFR-31基本型的设计。除此之外,机身和发动机舱部分的设计都与基本型大体相同。此外,D型的双垂尾相较基本型的全动设计改为传统的安定面+方向舵设计(尽管可动部分占比较大,但为啥不用全动设计?属实是退化了),且外反角有所缩小,并在机背中部设置了固定的小型垂尾。(总之就是更现实也更好看了)

在机载传感器上,尽管D型和基本型采用的是基本同型号的设备系列,但具体细节有所不同。D型的雷达罩更小更尖锐以减少气动阻力,机头两侧的相控阵天线阵面也相较基本型缩小一圈。此外TARPS吊舱则重新设计,“元素”相控阵雷达天线不再贯穿机身,且改为向后而非向前折叠收纳,同时天线尺寸也缩小一圈。为了补偿其性能,TARPS吊舱加大一圈,在两侧再追加了两组与前机身两侧相似的共型阵相控阵天线阵面。吊舱前方则是光学传感器组件。TARPS吊舱由基本型的三点支撑吊挂在机尾改为由机腹中线的单一重挂点支撑,并由液压机构驱动收放。在起降状态和正常飞行时液压机构收缩,吊舱被悬挂在机腹双发短舱之间,底部与短舱腹部平齐,顶部恰好与机腹平齐。在进入任务空域之后液压机构展开将吊舱降下,使其位置低于双发短舱遮挡,两侧的相控阵天线阵列可以自由监视目标而不会受到机身遮挡,并将向后折起的“元素”相控阵雷达天线展开向下,这样吊舱即进入工作位置。当巡航飞行时吊舱收回,但“元素”相控阵雷达天线则处于半收回位置,除依靠其外形作为大面积腹鳍提供额外安定性之外,也部分展开天线阵面作为警戒之用。

由于出色的高空高速性能被认为远超JAM现有战斗机所表现出的能力,加之高度先进的航电也具备出色的自动判断、规避乃至在紧急情况下自主飞行和返航的能力,FFR-31MR系列自投入服役之后的相当时间里都保持着引以为傲的百分之百作战生存率,除了因其系统复杂而不可避免的事故损失之外,作战损失长期为零(是吗?),且拥有所有机型中最低的出击损失率,因而被称为“菲雅莉完美无瑕的最强之翼”。

尽管如此,性能拔尖的FFR-31MR成本也同样高昂,因此产量很少。原计划生产数量为87架,但最终包括原型机在内的产量共计仅26架。尽管如此,由于FFR-31MR的高性能,再加上据说这87架的计划本来就是FAF考虑到很有可能又要被地球方面百般刁难削减预算而预先打好了提前量,在实际操作中并未遇到数量不足的问题。虽然如此,由于产量实在太少,各型号的原型机在试飞完成之后也一并改装到生产型标准交付部队以凑齐足够数量。

在FFR-31MR机队中,D型为了便于蒙混过预算审查等原因而与基本型混编序列号和生产序列,因此难以了解具体产量,但根据航空宇宙防卫军团执行相应任务的规模估计,至少约为5-7架。FFR-31MR基本型大多配属特殊战使用,少数分配给系统军团或航空宇宙防卫军团;而D型除雪风一架(序列号29-0113)配属特殊战试用之外,其余均配属FAF航空宇宙防卫部队的防空侦察航空团,以其卓越的高空高速性能执行纵深突破战略侦察及反卫星截击等任务。

FFR-31MR Super Sylph:超级妖精·战术战斗电子侦察机。装备于系统军团第270试验中队少量(具体数量不明),因白色为主的涂装获别称“Snow White”;装备于特殊战回旋标战队的共有13架(为满足改装维护以及作战预备要求,最多同时配备过15架),编号从501-513,昵称分别是吸血女妖、春燕、雪风、舞者、水精、顽皮女孩、彩虹、风向标、魔神、狮鹫兽、猫管家、缟玛瑙、公爵。其中雪风编号为503。普通FFR-31MR使用的是FNX-5011 MkⅪ B/C型发动机,后对普通FFR-31MR进行高速升级改良,改善了空气动力学设计,TARPS荚舱外形与感应面板形状更加洗练,绝大部分换装了带有冲压旁通的FNX-5011 MkⅪ D型发动机,型号亦变更为FFR-31MR/D。特殊战记录中的D型机仅有雪风一架(serial29-0113),但雪风并未换装冲压发动机,且是极个别未装备冲压发动机而完工的D型机之一。由于生产序列号并不连贯,其余D型机数量仅可估计有5﹣7架,为FAF航空宇宙防卫军团的防卫侦查航空团主力机型。(wiki的介绍,非常简略)

FA-2 Fand II

作为FA-1后继机型并与高空高速的FFR-31形成高低搭配而开发的新型高性能轻型战斗机,研发阶段代号FRX-88。其基于高机动技术验证机进行开发,并融入了无人机化作战思想,成为一种可选有人驾驶机型,为此座舱部分向外凸起形成独立的吊舱外形以容纳作为无人机所需的传感器组件,使得机头外形非常特别。尽管如此,FA-2的开发早期,其航电系统因需要在较小的机体中集成而面临着诸如算力和可靠性不足等诸多困难,因此并没有被设计成为完全的无人战斗机。原著与OVA的FA-2描述基本上一致,采用激进的气动布局,以鸭翼、前掠主翼、外反全动双垂尾和腹鳍配合以确保极高的机动性,而OVA设定的FA-2在激进程度上更进一步,不但将鸭翼、尾翼、腹鳍等所有可动舵面全部设计为前掠翼,还将整个主翼与机身份为独立的两部分(分别称为“升力部分”与“推进部分”)并可以独立动作,从而达到更为强大的机动和控制能力,并拥有出色的指向性。 

由于复杂的结构,FA-2的结构重量被认为较高,设定中其空重达11吨,超过绝大多数尺寸相似的战斗机20%之多。这也与原著设定不符,原著中对FA-2的重量设定是“空重低于FFR-31的60%”。这些异常的重量设定的具体可能原因参见后文叙述。FA-2的机动性非常之高,尽管公开性能上只写到9G+,但实际上的可用过载超过10G。其机动性已经超出了被认为人体可承受的极限、甚至被认为可完全凌驾于JAM Type 1之上,也是FA-2被设计为可选无人机的原因之一。实际上,早在交付前的性能评估测试阶段,就曾出现在模拟空战训练中遭到JAM入侵、自动控制系统为了保住原型机做出了远超设计极限的剧烈规避机动而导致试飞员不幸当场死亡的事故。FA-2采用鸭式布局,在主翼前方两侧装有大展弦比的前掠鸭翼。主翼本身虽然是大后掠角的箭形翼/切根三角翼,但全动垂尾作为主翼翼尖的延伸是前掠且大角度上反设计,因此实际上是W型翼。在垂尾/主翼翼尖的下方还有两对以相同角度前掠的全动腹鳍,在起降时,腹鳍会在一半展长位置处向上折起以避免擦地(重点)。主翼两侧有主动层流/附面层控制的吸气/排气缝,后缘则设置有作为战斗机来说非常罕见的双缝后退式吹气襟翼,可见其对低速机动性能的重视程度。主翼前缘处则是可以独立俯仰作动的导流板及辅助进气门,除了提供额外的俯仰控制之外,也用于在各种极端姿态下辅助发动机进气。作为“升力组件”的整个主翼与装有座舱、发动机和进气道等的机身之间通过一个转轴/支柱结构和后方的两个翼撑相连,可以在俯仰轴上互相转动。前三点起落架安装在主翼下方,但不知为何没有采用宽主轮距设计,而是采用了主轮距较小的摇臂式起落架,类似于F-16和F-18的设计。常规而言战斗机设计中的可动舵面部分占比一般不超过全部翼面积的10-20%,而Fand II的可动舵面部分占比达全机翼面积的50%以上,除全部的鸭翼和尾翼外还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主翼面积,从而能够获得极为惊人的控制能力和机动性。

此外,Fand II还使用了主动层流控制及附面层控制技术,以降低如此复杂的气动布局在飞行时产生的诱导阻力。这些设计同时也是在为日后采用类似设计的FRX-99 Rafe无人战斗机/战术侦察机的研发积累经验。此外,其无人机化设计也为后来的“轻骑士”(Flip Knight)无人战斗机系统的开发起到了铺路作用(这与原著设定不符,后文将会提及)。由于布局限制,FA-2全机仅有五个外挂点可用,包括机翼下两个重挂点,通常使用复合挂架携带各两枚AAM-III/V;鸭翼根部前起落架两侧两个轻挂点,每个携带一枚AAM-III格斗弹或一颗GBU-33小直径炸弹;此外还有机腹中线一个重挂点,通常携带副油箱。这使得FA-2的最大挂载量也只有四中二近/二中四近/六近,火力略显不足。幸好FA-2因其本身设计机动性及指向性出色,即便只用机炮也有很强的攻击力,多少弥补了一些布局限制的影响。由于设计空前复杂,尽管FA-2因事故损失的情况很少,但故障率却很高,导致原本是作为可选有人驾驶的FA-2最后为了减少人员风险而几乎全部都以无人机状态运行,同时复杂设计也导致原本作为菲雅利空军新一代战斗机中高低搭配低端的FA-2成本一再超支,原定计划采购887架以一对一替换FA-1,但因成本超支不得不将采购量砍掉一半仅余466架,仅够换装一线部队。

Wiki的说法

FA-2 "Fand 2":FA-1后继型的新一代主力战术战斗机,同样是单发动机,但具有特殊的双机身设计,因此价格仍居高不下,使得FA-1无法退役。本机也被用于空优(格斗)任务,也可当对地攻击机使用,后也被改装为无人机试验机。

FRX-99 Rafe/FRX-00/FFR-41MR Mave

FRX-99是作为FFR-31/31MR后继机型开发的无人战斗机/战术侦察机。尽管FFR-31MR截止开发项目启动时仍保持着零战损纪录,但从对JAM作战局势的分析出发,参谋本部和中央计算机仍然决定对FAF的一线参战部队作出无人化与去人因化改进,而FRX-99便是这一决定的表现之一。其理由据说是情报判读认为JAM的战斗机很可能是无人机,既然如此,以有人机作为与其交战的主力长远来看迟早要吃亏,因此考虑将一线作战飞机无人化,但具体的原因并未公开。与此同时,还设计了可选有人驾驶型,即FRX-00,定型后(大约是第二话 结束后)称为FFR-41MR。

FRX-99命名为Rafe,是西方神话中的智慧之狼,一说为公爵;FRX-00/FFR-41MR则命名为Mave,是古爱尔兰神话中的风之女王。作为主角机之二,OVA与原著的FRX-99/00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但都同样非常激进。其设计核心是相比FFR-31MR更小型化和紧凑的总体设计,并在保留与FFR-31MR相当甚至更高的高空高速性能的同时,拥有更强的空战机动性,从而能更深入地收集情报的同时,具备更高的生存性。

原著版的FRX-99/00采用似乎具有隐身特征的扁平翼身融合体设计,主翼为切尖三角翼/钻石型,前缘有边条,并在边条上加装一对可收放鸭翼提高高攻角性能;尾翼有两对,均为可变上反角的全动设计,地面停放时放平,飞行中按需调整上/下反角以起到平尾/垂尾/腹鳍的作用。此外,为了确保在全包线范围内尤其是不利姿态下的发动机稳定进气,进气道在腹部和背部均有布置。四对可变安装角尾翼除了改善机动性之外也提供了足够的操纵性冗余,在任意一个尾翼战损乃至脱落损坏的情况下均不影响飞行。 

OVA版的FRX-99/00则更为激进并更强调格斗机动性,装有三维矢量喷口,原著设定中的可变上反角全动尾翼在这一设计上演进为闻所未闻的全动主翼设计,其前掠翼主翼上不设襟副翼或缝翼,而是通过几个转轴与带边条的升力体机身相连,可变上/下反角,也能调整其安装角(暂时这么叫吧)。主翼可随时与机身保持最佳角度,且在飞行电脑的帮助下能作出许多令人惊讶的机动动作。起飞降落时,通过改变其安装角,能起到襟翼或减速板的作用。还可翻转180度变为后掠翼,从而解决前掠翼设计不利于超声速飞行的问题,同时在飞行时也可改变上/下反角,最大九十度。在地面停放时上反角达到九十度以减少收纳空间。同时其完全取消了垂尾,仅依靠鸭翼和主翼的上反角及三维矢量推力提供偏航安定性/控制力,因此偏航安定性被极大放宽,甚至可以有意且可控地随意进入平螺旋状态。由于作为无人机设计,也无需考虑人体极限,因此预计其机动性与FA-2相当甚至更强。 

>不过雪风并不是第一个采用可变安装角主翼的战机,详情点此查看<

尽管如此,OVA版本的FRX-99/00与原著设定并不相符。原著版本的FRX-99/00被认为在强调机动性的同时并不牺牲其高空高速性能,甚至相比前代机型还有所超越——在第三部《不破之矢》中,曾提及“FRX-99/00是FAF唯一可以在爬升到3万米以上高度之后仍保持空战机动性的战斗机”,同时在前作中则提到FFR-31MR的超声速巡航高度也约为3万米,暗示FFR-31MR在3万米高度只能进行巡航或冲刺,而FRX-99/00在这一高度则可以进行空战机动。OVA版本的FRX-99/00则显然设计更偏向中低空格斗,在高空高速下仅有巡航或冲刺能力,且很有可能弱于上一代机型。此外,二者最大的差别在机头及传感器部分。原著版本的FRX-99/00中,可选有人驾驶型为传统的机头/座舱设计,纯无人型的FRX-99则直接在原座舱位置安装航电系统;OVA版本则采用了极为激进的胶囊模块化座舱设计,上下呈环形的机头托着胶囊状的核心组件,对于有人型来说是双人的胶囊化驾驶舱,通过液压机构和滑轨支撑,可以在机动时转动以改善视野,在紧急情况下还能整体滑出机身作为逃生舱;对于无人型来说则是装有大口径光学传感器和计算机系统的所谓“头脑组件”。此外,OVA版本的FRX-99/FFR-41MR通过采用共型阵雷达设计将原TARPS吊舱系统中的“元素”相控阵雷达系统整合到了机体内部,并将光学传感器部分整合在机头下方,从而不需要再外挂侦察吊舱。

与FFR-31MR采用倾向于超巡性能优化、具备长时间大推力工作能力的FNX-5011-B/C型或D型发动机不同,FRX-99/00总体而言配备的是更趋向于格斗性能、推重比更高但最大推力工作寿命有限的FNX-5011-D-20型发动机,但也有例外:OVA版的FFR-41MR可以换装FNX-5011-D-20的变循环改进型FNX-5011-D(VC),其是一种涡轮冲压发动机,可在速度超过2马赫后转换为纯冲压模态,从而使FRX-99/FFR-41MR能发挥出不亚于甚至超越FFR-31MR的高空高速性能。在换装这一型号发动机时,机体结构也需要相应进行改装,在机背加装用于冲压模态下绕开压气机转子直接进气的辅助冲压进气道。OVA版设定的FRX-99/FFR-41MR共有7个外挂点:每侧主翼上下各有一个(常用复合挂架各带2枚空空导弹),此外翼根和机腹还有4个各可容纳1枚空空导弹的挂点,机腹则有一个通常携带副油箱的重挂点。主翼下方的挂点也是重挂点,除可挂载副油箱之外,还可挂载GCBU-189末敏弹这样的大型对面打击弹药。此外,后机身内还有两个预留的空间,可装备AAM-IX微型导弹用于近距离防卫与压制。 

由于机体设计紧凑、结构复杂,FRX-99/FFR-41MR内油空间有限,据估计机内油箱仅有9,000磅(4,080千克)燃油量,因此在远程转场飞行时颇为依赖副油箱和加油机。在使用翼根和机腹三个重挂点各携带两个3,000磅和一个4,700磅容量副油箱之后,FRX-99/FFR-41MR的总燃油量可达到19,700磅(8,936千克)。 

在设定上,无论是原著还是OVA,都试图在FRX-99/00的设计上营造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架为了与JAM抗衡而参考JAM所设计的、“非人类”的战斗机。而讽刺的是,也就在FRX-99研制期间,零与雪风数次遭遇JAM仿制的FFR-31MR并与之交战——当人类开始学习JAM时,JAM则反过来开始学习人类。 

由于各种原因,FRX-99在系统军团还未完成试飞之前就被同步部署到特殊战第五中队进行试用,这架FRX-99在后来被改装成FRX-00/FFR-41MR并成为零的新座机,填补原机体的损耗。除此之外,还有数架FRX-99隶属系统军团进行与无人机技术开发相关的试飞工作,或是作为“轻骑士”(Filp Knight)无人战斗机系统的搭载平台,但具体数量尚不明确。“轻骑士”系统也被搭载在FA-2上。这一点上OVA和原著设定也存在不同,原著中的“轻骑士”系统使用的是与FA-2和FRX-99不同的全新平台,并且其首飞远在FRX-99和FA-2首飞之前;OVA中则将其平台指定为FRX-99,或许是为了节省多做一种型号设定的精力。但二者有一点相同:“轻骑士”系统装备了高性能自由电子激光炮取代机炮作为其固定武器,因此在近距格斗和拦截中表现出色,且可以自主行动,也可以接受来自母机或有对应权限战术飞机的数据链引导。(原著将轻骑士系统称为遥驾飞机(Remote Piloted Vehicle,RPV),但从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自主行动来看,这一称呼显然只是作为掩饰的刻意误解)作为相同的机体平台,OVA版的FFR-41MR也可以与搭载“轻骑士”系统的FRX-99一样装备自由电子激光炮,但需要在两个翼根挂点上携带涡轮冲压发电机来为激光器供能。

wiki的介绍有点不同

FRX-99 "Rafe": 菲亚利空军系统军团开发的无人战机。其中一架后来被改装成为新版B-503“雪风”的新机体,增设了驾驶荚舱等设施。另一架在第二话中为了掩护雪风采用自杀式攻击阻挡JAM而自己爆炸。另有三架由系统军团改装成Flip Knight“轻骑士”系统,用于最后炸毁通路。

FRX-00 "Mave": 雪风的新机体,为FRX-99加上驾驶舱的有人机型,并加装迦姆感官干扰器(ジャムセンスジャマー)、改良型喷射发动机、心理分析软件和特殊的武器系统,一样编入005th SAF Boomerang Squadron 特殊战回旋标第五中队,代号 B-3。雪风只听从深井零的命令,而且会自行判断行动,拥有控制其他电脑和无人机的能力,战斗时不接受其他外部命令。

FRX-99 Rafe "Type Hammerhead": 菲亚利空军系统军团开发的最新型无人战机,由FRX-99改造而来的特殊战改造机,一共生产三台,装备激光武器和核弹,由于在机首装备了核弹而获得Hammerhead的别称。最后一话的大规模作战中用于破坏菲亚利与地球间的超空间通路,使用C﹣31运输机改造型作为母机(编号Carrier-1,2,3);原本为Flip Knight System轻骑士系统所控制,因作战中Carrier-1母机受到迦姆的击毁,在自爆前的紧要关头把控制权交由B-503雪风控制。

C-31F

OVA原创的架空型号战略运输机,担当原著中提及的穿越通路的菲雅利与地球间穿梭航班的任务,此外也担当加油机和炮艇机等职能。其起飞重量和载重与现实中的世界最大运输机安225同级,但尺寸和重量均稍大使其取代安225成为雪风世界观中的世界最大运输机,F型为专门为FAF使用研发的型号。 

与现实中的战略运输机设计不同,C-31系列采用主翼与机身结构上相对分离并以悬臂相连接的设计,这是为了日后发展需要改动机身、尤其是需要扩大机身直径时不会出现因翼身结构联系紧密而无从下手的问题——这是现实中几乎所有运输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当然代价是连接机构的重量和阻力增加,再加上其机身更多考虑了载重而非气动效率,因而导致其最大速度显著下降,最大巡航马赫数仅为0.77。

此外,作为新一代军用运输机,为了提高生存力考虑降低红外和雷达特征,因此与传统运输机的发动机吊舱设计相比,选择将发动机半埋于机翼内部。C-31全系列由6台FC-4990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提供动力,C-31F型使用性能更适配菲雅利大气层的FC-4990-21G型发动机,并在机腹起落架舱两侧各加装一台起飞助推发动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机体实在过于庞大沉重,与常见的前三点式起落架相比,C-31采用的是多支柱四点式起落架,由机身前后每侧鼓包内的四排多轮起落架支撑起机体。为了方便装载大型货物,与其他大型战略运输机不同,C-31的尾部采用巨大的平坦跳板门以便于装卸,代价则是阻力的增加。

因其模块化设计和巨大的机体具备很高的拓展潜力,C-31F有着多种衍生改型,最常见的两种为空中加油型C-31F-K和人员运输型C-31P。C-31F-K在翼下挂载两个加油吊舱,采用FAF独有的可伸缩硬杆设计,平时折叠收纳于加油吊舱内部,当加油时则展开并确保其有足以作为硬杆加油的刚性,这样便可使用翼下挂点进行硬杆加油,而不需对机体做过多改装。与常规的硬杆加油一样,在加油管末端安装有控制舵面,并由加油操作员通过加油吊舱尾部安装的摄像机画面遥控操作。尽管加油机改装是模块化设计,只需要加挂吊舱并在货舱内装副油箱便可完成,但实际上因为拆装程序繁琐,一般情况下会保持一部分C-31F固定为加油机配置,因此这部分机体便被称为C-31F-K。 

C-31P则将C-31F的货舱改装为固定的客/货舱布局,其中座舱后方为VIP舱房,而其余的客舱区域采用3-4-4-3的三通道布局,每排14座,两舱布局下最大载客量为641人。这实际上就是原计划为C-31的民用衍生型所设计的布局,但不幸的是C-31系列的民用客机/货机型自推出以来就没有收到过一架订单。当然,这种巨大的运力对于一般来说由于各种原因而客流寥寥无几的菲雅利-地球间穿梭航班来说还是严重过剩了,以至于被FAF官兵们称为“史上最不赚钱的运椅子航班”。 

其他的改型包括AC-31炮艇机,在机背和两侧加装炮塔及火控雷达,用于对地火力支援及防空火力压制,炮塔既可以由乘员遥控,也可以由火控系统进行全自动索敌射击;以及C-31M,是“轻骑士”系统的无人机母机,在翼上和机背共搭载三架被改装为“轻骑士”的FRX-99。尽管C-31系列并没有官方绰号,但AC-31由于其盘旋扫射地面目标的样子,被起了个“指环王”的绰号,C-31P型则因其涂装而被称为“灰背鲸”。C-31F基本型则常被称为“长须鲸”,此外还因其庞大的体型有诸如“独眼巨人”、“雷神托尔”之类奇奇怪怪的绰号,更有甚者因其胖乎乎的外形而称其为“小丸子”。

Wiki对此机型没有介绍

FEP-1

同样为OVA原创型号,是FAF使用的有人高空长航时巡逻机,有预警机(FEP-1AWACS)和空中指挥机(FEP-1ACC)两种亚型,FEP代表“菲雅莉电子巡逻机(Fairy Electronic Patrol)”。其设计灵感来自现实中由著名飞机设计师伯特·鲁坦所设计的一系列超高空飞行器,尤其是“海神”超高空地球环境观测机,二者在很多细节上都颇为相似。

与常规预警机不同,FEP-1设计用于在超高空进行长时间的亚声速巡航,因此采用了复合材料设计的大展弦比主翼,并由单台霍尼韦尔TFE-3021-R5P涡轮桨扇发动机(为OVA设定的架空型号)推进,依靠单发设计加上桨扇发动机的高燃油效率来提高留空时间(推力真的够吗?)。为了进行超高空飞行,FEP-1全机复合材料比例很大,以尽可能减轻结构重量。由于飞行高度高,与常规预警机采用背负式雷达罩不同,FEP-1AWACS型的APY-15预警雷达被吊挂在机尾下方,这样便没有被机身遮挡影响雷达视野的问题。雷达罩支柱在起降时收回(上升)以避免擦地损坏,在起飞升空、到达任务位置之后雷达罩支柱展开到工作位置,雷达便可开始工作。(与FFR-31MR/D类似)APY-15为机相扫体制,雷达罩转速为每分钟8转(话说为什么不是相控阵雷达?),对战斗机的最大探测距离600千米,可同时探测220个目标,其中110个能被自动跟踪。预警雷达获得的战场态势图像由计算机处理后可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给编队中的战斗机或地面截击引导中心,供管制员指挥作战或飞行员自主决策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由自动控制系统完全进行自主判断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从接敌,到战斗机自动前出接战,再到锁定目标、发射导弹的一系列流程都可以完全自动化。 

FEP-1ACC型则是由FEP-1平台衍生的空中指挥/通讯中继机,在原APY-15雷达罩的位置加装了大型电子设备整流罩,并在机内加装用于指挥和通讯的各种电子设备,设备天线则以共型阵或刀形天线的方式设置于机体表面。由于菲雅莉并没有地球上那样完善的通讯卫星网络(实际上JAM和人类不仅在大气内有激烈的制空权争夺,轨道上的交战【当然是用导弹】也颇为激烈,可惜原著和未对此着墨过多,OVA更是只字不提),由于丛林等地形的存在也难以为遥远的各前线基地铺设通讯基础设施,航空通讯中继平台的存在就变得极为重要。 

FEP-1的增压座舱位于机身前部,除2名机组之外,还可乘坐ACC型2名、AWACS型4名管制员/操作员。与现代预警机操作员的工作站常沿着座舱两侧横列相比,FEP-1的操作员坐席与飞行员一样面向前方。前舱坐席包括并列的2名机组和位于座舱左后方的1名操作员,操作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型工作站;其余机组则坐于后舱。FEP-1系列总产量为56架,其中48架AWACS型、8架ACC型。预警机型最初主要配属航空宇宙防卫军团的防空部队作为截击引导之用,后来也逐渐分配给各战术战斗机中队。而指挥机型则大部分配属航空支援军团的通讯管制部队执行通讯中继任务,另外有少数几架分配给系统军团和特殊战用于FRX-99无人侦察机项目的试飞伴随任务。

Wiki对此机型没有介绍

AAC-03/4 Banshee

菲雅莉空军所制造的巨型核动力空中航母,用于环绕超空间通路的飞行巡逻。

由于JAM的出现地点通常不确定,常导致采用固定基地部署的FAF会出现对JAM袭击难以应对的情况,因此FAF设计并制造了Banshee级飞行航母,搭载战斗机中队在以通路为中心的航线上进行环绕巡逻,这样当JAM出现时便可以进行机动支援,从而确保对通路的绝对防御,本质上相当于将执行战斗空中巡逻的战斗机留空时间极端化。虽然如此,但实际上因为体型巨大,Banshee一般情况下改变航线的能力几乎为零,紧急机动则另当别论,因此需要两艘Banshee进行巡逻,以确保任何情况下JAM出现时都在这两艘空母的舰载机投射范围之内。Banshee是爱尔兰神话中的报丧女妖。

原著中对Banshee级的描写较少,但关于Banshee采用核动力,并且在超高空的固定航线上巡逻这些基本特点上原著与OVA都相同。但在建造方式和布局上二者有较大区别。原著的Banshee是在轨道上组装后,再入大气层并在超高空保持飞行,因此其设计应当会比较类似皇牌空战系列中的方舟之鸟(Arkbird);而OVA中的Banshee则是在地面建造,在完成基本机体结构之后靠自身动力加上氦气球吊挂的辅助起飞并飞上平流层,再在空中由运输机运进搭载设备等完成舾装。 

无论如何,二者都有一点共通,即体型巨大,完全没考虑过如何进行着陆,且几乎不具备快速反应机动能力(紧急情况除外)。原著说Banshee用离心力飞行,而按OVA设定,一般情况下Banshee级的最大转弯速度仅为每小时10度,且机动坡度不能超过20度,否则就有失控危险。这种飞行特性是因为Banshee作为空中航母,其设计包线基本上只考虑了在平流层的固定航线上往返巡逻的需求,而对低空飞行及机动等完全不作考虑——这样单一设计点优化也可以极大节约为其他性能考虑而留出的结构重量。从某种程度上说,Banshee级在气动设计上可以视为一架核动力且体型超级巨大的高空长航时(HALE)无人机。Banshee级共建造4艘,其中前两艘为缩比试验舰,分别是不能搭载舰载机的动力与气动测试舰AAC-01及四分之一缩比的舰载机系统/起降训练舰AAC-02。(百科上表示,此处两本设定集出现冲突,一说AAC-02为四分之一缩比尺寸的起降训练舰,另一说法则表示AAC-02为设立于菲雅莉空军地面基地的全尺寸模型用于着舰训练,论证后选取前者。但我更好奇的是:哪儿来的两本设定集?战史并未提及,メカニック設定没有什么描述性文字,真正讲到ACC-01/02的很可能只有一本)此后则是两艘服役型的全尺寸空中航母AAC-03/04。FAF原计划再建造两艘后续舰AAC-05/06,从而确保有4艘Banshee级,在进一步确保维持对通路的绝对防空圈的同时,能够在必要时将空母舰队用于前出投射力量,但由于成本高昂,两艘后续舰从未得到建造。

Banshee级由16台由库兹涅佐夫设计局设计的核热涡扇发动机来提供动力,四台一组,进气道和发动机组位于上层舰体,其动力源是西屋电气的AV2W-8反应堆。出于安全考虑,反应堆舱则设置在下层舰体内的独立区域。由于主要作战地点在菲雅莉星上,即便出了意外也不必担心核污染殃及地球,因此Banshee级可以轻易使用核动力系统。

Banshee级的舰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层,其中上层为舰桥及舰员居住区,发动机及航电设备;中层为机库与飞行甲板;下层为反应堆舱。这一设计与原著版不同,原著版有三层独立的飞行甲板又在致敬某吃撑,其中最下层专门用于着舰作业。舰桥虽然有舷窗,但在作战时则会由装甲板遮盖以避免战损。此外,Banshee也装有用于近防的自卫武器,由安装在舰体四角上的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包括8联装近防导弹发射单元和一门密集阵近防炮,发射单元所配备的导弹是AIM-132 ASRAAM

上层前端的下面有鼓包状的舰桥,功能类似航母舰岛,至少两层,其一为驾驶室,另一个为航空舰桥。整个Banshee在特殊情况下可作为指挥中心使用

连接三层甲板的垂直翼状建筑物是中空的,内部有运行方式类似电梯的配重块,每层甲板也都有在轨道上横向运行的配重块,从几十到上百米不等,通过移动配重块,可以保持机体的稳定。

Banshee内有着严格的防火措施,其内部配备大量消防人员,有着众多巨大的隔离墙和自动气密舱门,通道中排除一切可燃物,以便及时处理可能的火灾与(核)泄露。

飞行甲板位于中层舰体中部,在中层舰体的两翼中则是舰载机机库。尽管由于Banshee级本身也在飞行,理论上来说舰载机只需要将飞行速度降低至与Banshee巡航速度相当,就能保持相对静止而成功着舰,但实际情况下由于舰体结构干扰等原因流过飞行甲板区域的流场会非常复杂,舰载机在向Banshee进近和着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扰动而难以维持稳定的相对位置,着舰时的辅助固定和牵引手段不可避免,并且在着舰之后也需要某种手段来将舰载机从飞行甲板上拖走送进机库。在原著中,Banshee使用常规的拦阻索设计来固定着舰时的舰载机,并且舰载机上还配备了类似现实中舰载直升机在恶劣海况起降时用于固定自身的“捕熊阱”拉降系统,通过机身上的可收放抓钩勾住甲板上的网孔区域,以此作为借力点将机体矫正。

在舰载机完成着舰之后,会被自动牵引车拖到升降机上,然后升降机下降将舰载机收入机库内。在OVA中的Banshee级则采用了更激进但也更巧妙的设计来完成起降及舰载机收纳作业。飞行甲板上装有沿轨道滑行的抓取臂,类似航母弹射器的弹射滑块。当舰载机进近的时候,能够通过菲涅尔助降透镜(即俗称的“肉球”)和精密进近系统引导确保与抓取臂轨道精准对齐,随后抓取臂伸出并跟踪舰载机运动,在舰载机着舰时抓住其起落架并将其固定到飞行甲板上。抓取臂也可以用于放飞舰载机,当不需要从前甲板使用弹射器起飞的时候,可以通过抓取臂将舰载机移到舰艉,然后释放到空中。

值得注意的是,Banshee级的飞行甲板并不是平直的,而是设计成一个前低后高的S型,后部凸起为着舰区,中部凹陷为与机库相连的起降作业区,前部则是水平的起飞甲板,配置有弹射器。这样可以确保舰载机着舰时处于不受前方甲板设施来流干扰的干净气流中而降低受到的扰动,也方便抓取臂抓取进近舰载机的起落架。位于凹陷底部的起降作业区则可以借助前后起飞和着舰区的结构遮挡迎面气流而确保一个较为平静的作业环境,并且与中层舰体的机库位置恰好相通,进行起降作业的舰载机可以直接沿着甲板由升降机横向牵引进出机库。这种设计还使得舰载战斗机可以使用前部的平甲板区域进行弹射起飞,而需要较长滑跑距离的运输机等大型机则借助后部着舰区进行大迎角起飞,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甲板作业效率及操作安全性。

当没有起降作业时,起降作业区会被蚌壳式的装甲屏蔽门封闭(见第五话)。为了避免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屏蔽门因故障或失去动力而无法开启的情况发生,在屏蔽门上装有用火工品触发的紧急开启装置,通过火工品起爆将屏蔽门上预留的小型减速板炸开到展开位置,从而产生气动力将屏蔽门拉开。

每艘Banshee可搭载数个满编中队加备用机大约76架舰载机(从OVA来看),作战自持力不明。弹药、燃油及生活物资补给由C-31F运输上舰。在人员方面,亦无法确定真实情况。(不过据可靠消息,食堂可是FAF中数一数二的)作为空中航母,Banshee级搭载有用于舰载机管制和预警的大型电子设备,仅核心航电设备舱的冷却便需要3千瓦的制冷功率和500千克每秒的冷却空气流量,冷却气流由主发动机的进气道提供。其舰载电子系统包括远程警戒/搜索雷达、作战管制雷达、航空管制雷达、舰载防御武器的火控雷达等,并配备有各种通讯设备及数据链系统,理论上指挥管制能力可完全取代菲雅莉空军任一空军基地职能。在OVA中,AAC-03和04两艘服役的Banshee级尽管属于同型舰,但除了基本舰体设计及动力系统等相同之外,舰载设备和舰载机保障设施等都完全不同,且AAC-03还进行过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与之相反,原著设定中的两艘Banshee级则是基本上完全相同的同级舰艇,并且其雷达有着能使JAM的一切ECM设备(电子干扰设备)烧毁的恐怖功率。

Banshee: 报丧女妖 核动力空中航空母舰,包含未服役的共有四架,服役的四号机(AAC-4)在第三话因被迦姆侵入而失控,最后被短程弹道导弹(SRBM)击毁。另一架AAC-3在最后话运载FAF人员撤离菲雅丽回到地球。

(Wiki真简略)

BAX-4

菲雅莉空军的地面作战用装甲力量,据推测是用于基地安保、地面防卫乃至某些情况下用于突入JAM据点等。OVA和原著的设定尽管名字和用途相同但表现却完全不同,原著为装备手持式20毫米机炮等武器并由人驾驶或遥控的人形双足机甲/动力外骨骼,而OVA版则改为更贴近现实的轮式空降装甲车。原著中对BAX-4的出现着墨不多,大部分设定来自OVA。在原著中BAX意为“作战用机器人试验型(Battle Android Experimental)”,OVA将其改为装甲车后则将这一缩写的全称改为“战场自动化试验(Battlefield Automation Experimental)”以与其装甲车的角色相对应。另一说则称BAX的全称是“强化作战装甲系统”(英文全称不明)。BAX-4采用8轮铰接式车体以提高通过性,由一台罗罗-西门子RK999A燃气轮机(架空型号)驱动。

原著版的机甲其固定武器仅有手上的固定20毫米机炮,而OVA版的装甲车则配备更为多样化的火力。其前部装有一门20毫米6管转管机炮和一门105毫米短管低压滑膛炮,后部则装有一门35毫米3管转管机炮、备弹10发的小型多用途导弹/制导火箭弹发射装置及8具烟雾弹/榴弹发射器。105毫米炮的设计类似突击虎等突击炮,可以向两侧旋转和调整射角。在105毫米炮的前方还安装有同时也兼做炮廓的推土铲。BAX-4的车内能搭载8名步兵,设计想定是作为高机动且重火力的轮式装甲车,与信息化步兵及各种无人战斗系统协同作战,原著BAX-4的机甲在这里演化成了步兵身上的外骨骼装甲。步兵搭乘在后部车体内部,从车尾两侧舱门登车/下车,乘员舱门被翼子板、行走机构及车尾装甲板掩护着。车体及装甲主要复合材料制造,可以防御30毫米机炮的射击。

由于菲雅莉行星上少见诸如地球上的烂泥地等承载力较差的地形,而主要以坚硬但障碍物多的丛林和山地为主,再加上采用燃气轮机动力包获得的高功重比和铰接式车体及大直径轮胎对通过性的改善,采用轮式设计的BAX-4在通过性方面足以满足作战需求。BAX-4的自动化水平很高,车组仅需一人驾驶,也可以完全无人操作,为此在车体各处设置了多种传感器,看不到外露的驾驶员视窗。前后武器站上也各装有毫米波火控雷达。

作为空军制造的装甲车,BAX-4必然具有空投能力——但具体的空投方式却让人跌破眼镜。在从运输机或直升机上被投下之后,BAX-4的复合材料裙板可以向两侧打开作为机翼使用,同时尾部的装甲板则成为尾翼,从而让装甲车能够在空中滑翔BT5直呼内行,随后在靠近地面时点燃车体下方的减速火箭实现平稳降落。这样可以实现无降落伞空投,从而降低在空降过程中遭到拦截的概率。

与BAX-4搭配的则是FAF的信息化单兵装具,装备了类似OICW的集成化突击步枪,并配备有夜视摄像头和小型毫米波雷达给步兵配备毫米波雷达,可以与头盔显示器联动实现非直瞄射击。单兵装具是复合材料制造的轻型外骨骼装甲服,上身还加装有陶瓷防弹插板,头盔有不透光的装甲面罩可以保护面部,放下之后使用头盔显示器观察。

Wiki对此没有介绍

问题讨论(待补充)

一、

FFR-31MR到底多长?

这显然不对,

在设定集(战史)中,FFR-31MR基本型和D型的长度均在22米上下,在现实中这一长度接近于米格31这样的重型截击机。尽管听起来似乎已经很大了,但需要指出的是FFR-31MR的结构非常修长舒展,与紧凑厚重的米格31很难相比(但还是比了----见下图),因此在相同机内容积的情况下,FFR-31MR应该比米格31的机体尺寸更大——而FFR-31MR需要有不亚于米格31的高空高速性能和航电设备搭载能力,因此比米格31更大的机体尺寸势在必行。令人尴尬的是,如果按22米全长计算,则FFR-31MR的机体尺寸会显得极其不协调——其机头甚至和F-16这样的轻型战斗机一样细(还是粗一点),而垂尾等翼面相较现实中飞机的比例也会小得出奇,座舱更是会挤到几乎坐不进人。这一点在将官方出品的FFR-31MR模型与同比例的其他型号战斗机对比时会显得更为直观。

这个不是Alter的,好像是Platz的版件的翻模,有点变形

用苏-27对比后有了结论

要是造出来的话,世界上最大的战斗机发动机之名非你FNX-5011-D Phoenix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莫属

二、

根据设定集(战史)数据,Banshee级的翼展超过1千米,但重量却仅有1万吨上下。根据其尺寸推算,则Banshee每立方米的密度可能还不到1千克,比空气还轻。

这显然是虚标,那么问题来了,Banshee到底多重?

https://zh.moegirl.org.cn/战斗妖精雪风

https://m.so.llhlf.com/wiki/戰鬥妖精雪風(需要梯子)

https://tieba.baidu.com/f?kw=战斗妖精雪风&ie=utf-8&pn=800(贴吧)

标签: OVA版 空空导弹 相控阵雷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