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漫 >

热文:“看”与“看”——我评【DIY】ep2

【DIY】第二话内容非常丰富,以至于笔者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我发现,“看”在ep2中出现非常多次,有女二miku对女主人翁的窥探,有指导老师“看”进行部活的学生们,有“DIY”部中的少女们的看。于是,不妨以本话中出现的许多“看”与“被看”为线索,讨论ep2中的内涵。

在这其中,我首先谈谈miku是怎么“看”主人翁小予的。本话中,困惑于小予在学校中从事着怎样活动的miku急切地希望知道这一实情。画面中出现了很多次miku的看:有miku在高大的教学楼往下看部室,有在放学途中,校车上的miku不止一次透过窗玻璃看和其他部员在一起的小予。


(相关资料图)

这样的看至少有三种涵义。首先,不管实情如何,这是一种窥探。为什么是“窥探”而不是“看”?明明miku可以不用这么见不得人地“窥探”,而可以大大方方地去看?这个问题很不好解释。但是有一点,从画面上来说,每次miku的看都是隔着一层玻璃的。这意味着一种“隔”。“隔”,便意味着交流的阻断。

日本漫画中,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一定是没有介质的阻隔的:就算是只隔着一层铁丝网,声音可以传播,作者也会在角色的脸部把铁丝网消除掉,让观众能够明白地看到隔着铁丝网说话双方的脸。

而同理,两人之间有着一层间隔也意味着交流的可能性被否决。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秒速五厘米】中隔着一道铁道的两人。依照生活经验,只要大声地吼,尤其是吼对方的名字,无论如何都是能够建立起通信或者联系的。但是这样的一层预设的“隔”明示了一种联系的中断,木已成舟,这样的“隔”只负责提供一种解释。

在楼下往下看,那么远的距离,自然是没有办法让被看的人知道自己在被看的;同理,隔着一道窗玻璃,观众便会心地知晓,这一幕就是让miku看女主人翁一行而不被发现的。于是,在画面上,这样的“看”就变成了一种被看的人不知晓的情形下发生的事件、一种“窥探”。

并且,这样的窥探,由于这样阻隔交流的装置的存在,本身就被赋予了某种涵义。在第一话的评论中,我提出,作品中学校的三层设计实际上暗含了一种权力秩序的隐喻,最外层最高大的学校象征着近未来,中间一层象征着“当下”的生活,而最底层的部室则象征着某种60年代生活方式的缩影。但这样的先置的场景无法直接参与到作品的行文中,而将这样的环境装置转换为行文中的,恰恰是通过miku对小予的窥探。

在miku向下窥探小予的一幕中,通过自上而下的视角,“DIY”部部室和少女们的行为被,尽管有所保留,全然地展示在miku眼前。部室可以被大楼中的学生们任意地窥探,于是形成了某种福柯“全景监狱”式的隐喻。

同时,miku自上而下的窥探体现了作品一个预设的视角:近未来的教学楼被认为是高高在上的,而象征过去某一时期的“落伍”的部室则居于下位,这种自上而下的窥探预设了miku的居于高位,暗示了作品预设的权力关系。通过miku的窥探,作品得以使先置的权力关系隐喻具体地参与到作品的行文中去。

有趣的是,这样的窥探还具有双重内涵。关于窥探理论最经典的社会实践分别是监狱(上文提到的全景监狱)和动物园的模型。对于后者,新浪潮科幻作品中有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外星动物园。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个人类与外星人和平接触的世界观中,更为先进的外星人来地球观光,看猴戏一般看落后的地球人。然而在这样的情境中,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外星人呆在保护载具中窥探地球人。居于高位的外星人成了关在笼子中的一方。

作为居于高位的窥探者,miku却似乎成为关在密不透风的笼子中的一方:自上而下的窥探中,少女们在树木环绕的部室中享受部室生活,而miku则在没有窗户的玻璃幕墙后窥探这一切;在隔着车窗的窥探这一幕中,这样的意指更进一步地体现,少女们乘着夕阳缓缓回家,享受着秋日的温度和气味,而miku却被关在密不透风的车上,仿佛傍晚夕阳笼罩者的小镇的空气是致敏的一样。通过这样的错置,制作组完成了他们的表达。

这样的表述看上去似乎是对于一个典型的近未来世界观中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或是对于高度人工化的无菌室一般的“清洁世界”的反讽,人生活在一个高度人造的世界中(这同样在反乌托邦作品中意味着无孔不入的控制),远离带有细菌或是其余物质的“危险”的自然世界(【美丽新世界】),或是说那样的世界观下随着高度开发本就没有多少“自然”的余地(【蒲公英女孩】)。而在这样的语境下,自然便与世界未经改造的“美好昨日”挂钩,成为了对于昨日世界的怀旧的组成部分(同样见【蒲公英女孩】)。

而在本话中,更重要的则是,作品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扩张性的趋势。作品的基本预设、三重楼宇的隐喻的内涵成倍地扩张。以部室为例,该意象从单纯的房舍的构造中影射出的内涵扩张为DIY部部室、DIY部的活动以及DIY部周遭树林组成的“生活世界”。而联系这些意象的,恰恰是此中的少女们。

说到底,先置的隐喻,部室也好,高大的教学楼也好,是一种冰冷的无机物。在预设的隐喻和作品的行文间需要一定的介质参与转换。以【伊里野】为例,最终,少女感怀的不再是“不用负责任”的无机质的城镇,而是城镇中的少年少女们的“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少年作为媒介,少女与生活世界产生了实质性的关联。如同作品的先置隐喻向参与行文的转换离不开少女的“窥探”这一行为,作为先置隐喻的部室,在日本动画的媒介下,最终作为少女的生活方式被怀旧。

本话中指导老师对部员们的“看”,其内涵便是如此。老师向着夕阳下归家的部员们的背影发出了“真是美好,让我想起了往昔”的喟叹。英文版采用“days gone by”的译文切中了这句话的意指。引发老师怀旧的不是无机的破旧的部室,而是此中少女们的生活方式。

某种意义上来说,无机的部室也只是昨日的见证,缺乏作为事件参与者的主体性,也就成了“60年代生活”的幽灵。而恰是少女们的宛若昨日重现的实践本身联系起了作品的“昨日”与“当下”,作为当下世界的学生的少女们成为了昨日世界的召魂者,这样的双重身份确立了少女自立的依据,她们是“特别的”。

这一幕的另一层内涵则是,少女们的生活方式同样成为了一种对于往昔的继承,是不同于当下,尤其不同于“未来”的。前者的内涵是,pandemic outbreak后,00年代/10年代式的社团生活正在快速历史化。(例如东大)社团的青黄不接意味着传统延续的断裂,之后更新的社团活动注定会与此前的社团活动产生根本的分野。于是,少女们的带有怀旧色彩的社团活动的情形成为了老师“回忆往昔”的怀旧对象。

对于后者的内涵则是,社团活动在近未来的世界观中的(似乎)被取消。在作品的世界观设计中,越是科技的便越是冷冰冰的(例如第一话中失灵的章鱼型管家),而亲密关系似乎成为了“过去”记忆的专属,暗示一种伴随科技进步的独身主义和社会原子化广泛存在的实情(后者也与本话中“独自一人在校车上的miku”这一幕产生联系,社会原子化也与作品暗示的少子化社会隐喻相关)。以此,制作组完成了反讽的铺设。

本话中还有一种“看”,那便是部员们“看”完成了的部室的招牌。部员们坐在部室门前、安放在草地中的椅子上,乘着夕阳安静地注视着放在门口的招牌。这一幕首先通过场景的设置,使得部员们注视着招牌仿佛是在注视一副展出的作品一样。这是这一幕的基础,不是围在一起看,而是松散地分散在画面中静静地看。

其次,这一幕是非常安静的,不只是没有加bgm,而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恬寂。雨果在【九三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作品的“反派”站在土岗上看向法兰西的土地,傍晚时分,雨果写道,这是一天中四下无人、沉寂的一刻。

恰是这一刻绝对的安静、悄无声息,赋予了这一幕以某种神圣性。这不仅赋予被看之物、招牌以某种切实的内涵,更赋予了作品中少女们进展着的社团活动以主体性。可以说,这一幕是(美学意义上的或者艺术哲学意义上的)美的,而紧接着,女二从上向下的窥探,则反而将自身边缘化。少女们的主体性是通过叙事争取来的,而不是作品先验地赋予的,这可以说是这一话做得最好的一处。

还要补充两点。首先,本作的女主人翁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换而言之,一个“小豆豆”一样的女孩子。或许这部分内容能够凭借着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克服。用一种更简单的手段,理解女主人翁的要诀在于理解女主人翁的语言和行动。

小予是一个动作和语言很丰富的孩子,尤其是她的动作。人的肢体活动是人的内心的外延,比方说op中小予敬礼一样的动作,比方说在部室中将文学少女介绍给部长时小予的动作,这些动作传递着小予的心情。

可以说,这是一种很戏剧化的表现手段,尤其在话剧领域,的确会用夸张的肢体手段完成角色形象的展现。但在本作的语境中,小予是一个很单纯的孩子,单纯不意味着空白,制作组用由特征的语言和动作,和幻想的片段,是用来弥补女主人翁缺乏一种自省性的内心独白和强行动性的“缺陷”的,这一点就很戏剧化。制作组采用如是手段的目的是尽可能拉近观众和女主人翁的距离,起到理解和体认女主人翁的目的。

其次,手制是一件包容性很强的事情,这也是制作组所要努力去传达的东西。你会看到,不光是女主人翁被很快地接纳、本话中文学少女也被接纳,作品中很多原本与手制间具有紧张关系的,比方说一直在自上而下窥探的miku和本话中出现的猫女、以及本话末尾出现的金发少女,她们一开始都是从上往下地“看”少女们的活动。

而最终,不论是文本行文的必然还是op中展现地那样,少女们都被手制包容,并参与到手制这一意义再生产的历程中去。可以说,恰是手制的这一特征使之具有很强的大众性,而科技发展的历程却似乎越发地强调专业性而抛弃掉这份包容性,不知这是否也是制作组想要阐发的东西。

参与到手制的历程中的少女们,得以“更加自由自在地去开创未来”,恰如自己的评论中所言,少女们正在创造她们的“正确”的未来的可能。

于是,我祝福她们的前途。

10月14日

标签: 女主人翁 自然世界 蒲公英女孩 独身主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