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包获文凭”是一封举报信

原标题:“包获文凭”是一封举报信

郭元鹏

据2月16日《工人日报》报道,在不少人有着“学历焦虑”的背景下,“包过”“包毕业”“包获文凭”的学历提升广告屡见不鲜。然而,一些宣称“包过”的教育机构并没有给学生报名入学,未获官方授权的机构大肆招生,部分机构更是涉嫌违规违法经营。

“学历,不代表能力;没有,却处处受限”“学历不够,找高薪工作、想升职加薪、评职称,难!”……不少身在职场的人,深受“没有文凭”“学历不高”之苦,面对如此广告,很难不心动。这类广告往往以网页、弹窗、视频等形式出现在各种社交平台,不少人甚至经常接到“包获文凭”的电话推广,“学历焦虑”由此被不断放大。

“轻松上名校,舒服拿文凭”,是不是真的存在?调查显示,不少宣称“包过”的教育机构并未获官方授权便招生,有的机构更涉嫌违规违法经营。但如果将所有“包获文凭”广告都说成是一场骗局,似乎也不准确,因为确实有不少此类所谓教育机构真的能“包获文凭”。曾有媒体报道披露,这类机构多与一些社会声誉一般、招生较困难的高校合作,而后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主动参与文凭买卖。

尽管“不以文凭论英雄”“不以学历论英雄”逐渐成为共识,但现实中文凭的作用还是不小的。比如,有时没有文凭连“报名”资格都没有;学历不高会影响收入和升迁;尽管职称评审一再改革,但文凭依然是不小的障碍。相比治理“包获文凭”,真正需要治理的其实是“以文凭论英雄”“以学历论英雄”的陈旧观念。

2021年10月,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发布管理的通知》,要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得出现“无需学习”“无需上课”等内容,不得出现“快速取证”“免考包过”等对教育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如此约束之下为何还有人敢大包大揽承诺“包获文凭”?

某种角度上,“包获文凭”广告也是一封举报信。相关部门应该顺藤摸瓜,查查看有多少“包获文凭”的商业机构与高等院校存在利益输送,有多少高等院校在暗箱操作、参与买卖文凭?

文凭买卖是对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一种冲击,也容易滋生教育腐败。对这一歪门生意,职能部门应该有更积极的作为,要努力将其消灭在源头,还高等教育一片清朗环境。

标签: 包获文凭 文凭买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