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爱隔山海 山海皆可平
原标题:所爱隔山海 山海皆可平
车辉
最近我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北方某城市65岁的国企退休车工,当供职互联网公司的儿子失业后,出去寻觅工作机会。没费什么力气,他就收到了三份包吃住的offer。原因很简单,市场上缺车工,特别是有经验的车工。
干互联网的儿子下岗,从事制造业的父亲受热捧,这也许是个巧合。但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却真实反映了我们目前就业结构的现状——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毕竟,数据在那里摆着:从100个职业分布看,有43个属于生产制造及相关职业。
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年轻人不愿进入工厂参与繁重的一线生产工作,而更愿意去做短视频、主播或者送外卖,矛头指向年轻人艰苦奋斗的品质缺失,窃以为有失偏颇了。苛求个人的职业倾向并不能服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就业岗位的权利。
确实,互联网催生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一些制造业的从业者,美团数据显示,24%的骑手从工厂来。但也有约20%的骑手离职后又回到了工厂。对打工赚钱的农民工来说,外卖、快递岗位的出现,只是给他们多了一些增收的选择。
市场形成的行为还催生了新的就业方式。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候鸟骑手”:他们在制造业订单高峰期去工厂做零时工,淡季来送外卖,因为高峰期的临时工工资普遍高于正式工,做满一定时间就走;而且其高峰期正好是错开的。而这也是打工者出于收入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一个岗位吸引力强,是因为发展空间大,收入不错,能满足“好工作”的要素。岗位吸引力下降的企业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靠什么来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嬗变,传统企业就要做出正确的应对之策,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现在我们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各个方面都开启了对企业的优胜劣汰。对于寻求高质量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企业来说,这是机会。对处处算计工人、只用工却不培养工人的企业来说,招工的路就会越走越窄。企业只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发展才能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从容。
开篇的故事有了良好的结局,在儿子重新找到工作后,那位老父亲再次回到家中颐养天年。65岁的老父亲大半辈子都很热爱他所从事的车工工作,无论车工曾经多冷门亦或是现在有多缺工。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因为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这句话适用那对父子,也适用于需要同舟共济的制造业企业和工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