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岂容肆意套路消费者?

原标题:岂容肆意套路消费者?

两名在校大学生在短视频中看到影楼发布19.9元古装写真体验广告,报名到店拍摄,经过照片、相册、化妆、服装等一番“升级”,最后合计要支付2.6万元,甚至还被店员诱导开通了网贷服务。今年的“3·15”当天,最高法、中消协分别发布的系列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起一度引发社会关注的“影楼低价引流诱导办理消费贷”典型案例,为近年来广受诟病的“套路式”消费做了生动注脚。

网络上检索一下近年来媒体报道的侵犯消费者权益各类问题,“套路满满”无疑是反映极为强烈的“痛点”之一。直播间里,隔着屏幕你以为“捡漏”的“缅甸偷渡客偷渡过来卖玉石”,商品弄虚作假不说,主播和货主则是名副其实的“演员”;“双十一”购物节,各种“满减XX元”的促销铺天盖地,可用户要是真想省到钱、薅到羊毛,前提是先成为数学家;视频平台上,诸如“3天免费试用”“首次充值仅需1元”等促销着实令人心动,一不留神就上了“自动扣费”的鱼钩……各式套路令人防不胜防,不但损害了消费者个人权益,还挑战着法律的尊严,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新消费暗藏“新猫腻”。此前有报道指出,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消费观念的升级,不少人开启了“一机在手,衣食住行游全都有”的生活新方式,然而,随着新消费模式的兴起,一些安全隐患也逐渐暴露出来,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从网络商城,到直播带货,再到二手交易平台;从校园贷、美容贷,到网商平台上的打白条,再到时下十分流行的盲盒……新消费时代,人们消费的渠道、形式、方式等更加多元、新颖,但消费者权益保障应该始终如一,不能纵容不法分子肆意套路消费者。

五花八门的套路,无疑都抓住了部分人贪图低价的人性弱点。不过,深入剖析各类典型案例,板子也不能一股脑全部打在消费者身上。拿视频平台会员资格体验来说,一些平台弱化扣费前的告知提醒义务,把协议放在不起眼的位置,设定复杂的终止服务流程,把格式条款当成了“霸王条款”。至于个别电商平台把“砍一刀”扩展到小数点后几位,变成了“总是差一刀”,并公然在法庭诉讼中摆出一副自己有理的架势,除了“吃相难看”,恐怕也难逃欺诈消费者的嫌疑。

新消费模式套路多,一些平台难辞其咎。在激烈的市场和流量竞争面前,有平台对入驻商家审核不严,对诸如“机器人”充当观众、成交数据注水等造假现象疏于监管,客观上都给骗子以可乘之机。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当买家与卖家隔着屏幕,脱离了现实的同一物理空间,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无疑会为各种套路骗局创造了便利条件。倘若平台“中间人”不作为,只盯着流量数据,不能正视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无异于那些套路骗局的推手。以央视曝光的直播间“玉石骗局”为例,值得追问的是:这样的现象是个案吗?平台对这类商家的资质审核和监管到位吗?

最高法、中消协发布典型案例,媒体持续加大曝光力度,既呼应了广大消费者对“套路式”消费的深恶痛绝,也是向全社会传递对此类违法行为要坚决“零容忍”的态度。对此,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学会像那两位在校大学生一样果断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商家和平台也要恪守商业道德,坚守诚信之本,严守法律规定,共同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杨悦)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