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自闭儿童应上学,公共服务要跟上

原标题:自闭儿童应上学,公共服务要跟上

杭州有位外公为了家里4岁多患有自闭症的外孙寻找就读幼儿园的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为了外孙读幼儿园的事,这位外公数次致电市长热线,来回奔波,几个月都寝食难安。市长热线“12345”及相关部门也多次协调,给出解决方案,这样的经历让人唏嘘。可想而知,在自闭症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要克服多少困难,闯过多少难关。

这些家长的难处大家都看在眼里。社会资源还相对匮乏,对这些特殊家庭的支持不够。很多地方,针对特殊儿童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孩子不得不选择随班就读,有些重症儿童就只能靠家庭自身来寻找康复机构。

相对来说,杭州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这几年,杭州针对特殊儿童的资源教室如雨后春笋。新闻中的那个家庭所在的上城区,已建成了省示范资源教室5个、市示范资源教室12个、市合格资源教室37个,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资源教室覆盖率超30%,超过省级工作指标要求。可杭州在实施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不少难题。硬件有了,却缺少特殊教育老师,即便有专业老师也大多以兼职为主,让整体效果打了折扣。

这样的难也有部分是观念上的,周围人的不理解和歧视,环境的不够友好等,这可能是比硬件上的不足更让家长担忧。

有难点就要设法解决。资源教室的教师之所以兼职的居多,是因为按照有关政策的要求,连续三年以上随班就读学生在8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可增编配备1名特殊教育资源教师。但事实上满足这一条件的学校很少。那么能不能将相对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能不能打破户籍和学区的限制,在一个更大的区域里进行规划建设,统筹安排?这样一来,虽然上学可能要多走一点路,但有利于集中资源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钱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得知,目前杭州市各家幼儿园对于入学儿童是否为特殊儿童采用的是自主申报,但是大部分家长都选择了回避,理由是“担心孩子受到歧视”。家长们的心态不难理解,不主动申报无非是怕被打上标签,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同龄人接受,能像普通人一样地成长。

可这种心态未必科学。特殊儿童的教育要远比普通儿童复杂,需要更专业更细致地介入,每个儿童的情况又不一样,需要个性化、针对性的干预和支持,这不是大众教育可以解决的。除了政府部门多开设一些特殊学校、建设一批资源教室、配备更专业的师资,并引导社会以更宽容的心态面对特殊儿童以外,家长也需要从误区里走出来。毕竟孩子的康复治疗以及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主动申报,配合教育部门的教育安排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高路)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