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躲过“3·15”这一劫,就没事了?

原标题:躲过“3·15”这一劫,就没事了?

这一周,刚刚过去的“3·15”无疑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为舆论提供了一个聚焦质量问题、促进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净的重要窗口。每到此时,与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有关的话题,都会在各大媒体的集中曝光中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最重磅的事件,更会成为标志性的社会话题,推动社会对特定行业的积弊全面问责。

在今年“3·15”的众多“炮弹”之间,对消费者震撼最大的,恐怕就是央视曝光的“酸菜乱象”。据报道,很多消费者喜欢吃的“老坛酸菜”竟然是“土坑酸菜”,所谓“老坛工艺,足时发酵”,根本没有经过坛子发酵这一关键流程。相关问题涉及插旗菜业、锦瑞食品、雅园酱菜、海霞酱菜、坛坛俏食品等5家企业,相关企业也承认未对代加工的酸菜进行卫生指标检测,酸菜中添加的防腐剂超标多倍。在相关视频画面中,工人穿着拖鞋或赤着脚直接站在酸菜上,甚至把烟头扔在酸菜上的样子让人直呼崩溃。不少消费者都在网上表态:不会再购买相关产品。

俗话说:食品安全大于天。对公众而言,食品安全问题是消费领域最受关注也最“要命”的一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因此绝对不能轻慢以待。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的食品原料,应当按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对此,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评论,并提出几层质疑:“这些坑人的‘土坑酸菜’是如何流向消费者的餐桌?为何质量把关层层失守?怎样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对此,《北京青年报》刊发了评论员李英锋的文章。文章强调,对于这个问题,既要填违法的“坑”,也要给规范发展引路。文章提到:“属地基层政府、监管部门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企业和农户的日常监督。可考虑参照餐饮环节的明厨亮灶模式,要求企业在生产车间和农户的腌制池安装摄像头,对接监管部门,实现酸菜关键生产加工环节的透明化;加强对酸菜成品、半成品的抽检,常态化检查企业履行原材料采购索证索票和查验义务的情况,向企业传递食品质量安全管控压力,倒逼企业增强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守住法律底线,做足食品安全管理的功课。”

对于“土坑酸菜”现象背后的“猫腻”,光明网刊发评论员朱昌俊的文章进行了追问。据悉,早在2019年,华容县就通过设立蔬菜产业服务中心,实现芥菜种植面积23万亩,年产量突破12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芥菜集中生产区;芥菜系列加工产品占据全国同类产品销售市场60%以上份额,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作者在文中写道:“显然,‘土坑酸菜’这样的‘前现代’生产方式,与支柱产业的定位显得格格不入。要追问的是,被曝光的违规操作,在当地是否仅是个案?这样的违规生产企业得以存在,是否又与当地对支柱产业的特殊‘保护’有关?”

食品安全问题链条长、涉及面广。要形成有力震慑,既要对失职者严肃精准问责,也要多对典型案件进行通报曝光。

除了土坑酸菜问题之外,今年还有多起涉及食品虚假宣传的事件受到媒体关注。人民网“人民财评”栏目的评论文章提到:据报道,近年来,市面上打着“增高”旗号的奶粉产品越来越多,商家的宣传方式更是五花八门,类似“促进身高发育”“长成高个子”“长高XX厘米”等广告语层出不穷。这些说法均有夸大效果乃至虚假宣传的嫌疑,是赤裸裸在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澎湃新闻评论关注了所谓“碱性水”的概念炒作,文章写道:“‘酸碱体质论’已经破产数年,‘碱性水健康’也被媒体曝光了数年,但它依然在招摇撞骗。这不表明他们的伪科学有多强,而是表明监管部门的打击力度有多弱。”

对于“3·15”的作用与企业的回应,光明网评论员文章《“共促消费公平”,监管部门任重道远》写道:“对企业来说,如果被列入315黑榜,不仅意味着品牌声誉大大受损,还将面临工商、质监、消协等部门的明察暗访。如果被坐实存在如食品安全之类的问题或隐患,轻则批评教育、整改罚款,重则如曾经大名鼎鼎的三鹿奶粉一样,企业破产不说,企业负责人还要面临牢狱之灾。不法企业忌惮315,于是总想方设法躲过这一劫,动歪心思。”

整体而言,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整肃之下,我国消费领域的风气逐步净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就此松懈。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部官方公号所说的:“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不可关闭、培训机构退款难、影楼低价引流诱导办理消费贷等问题依然频发,消费领域仍存在不少矛盾有待解决。保护消费者权益,不能只靠‘3·15’一日之功,更需要做好常态化监督与管理。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监管部门拓宽维权渠道,商家主动接受监督,多方携起手来,才能共同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杨鑫宇)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