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打破“社恐”与“社牛”,唯有把握社交的度

原标题:打破“社恐”与“社牛”,唯有把握社交的度

根据社科院的一项研究,40.2%的青年人表示存在社恐的情况,52.7%的人表示不会社交。专家介绍,拥有“社交恐惧”的人害怕与人沟通、恐惧别人投来的目光,一些“社牛达人”本质上也是社恐。(3月18日 人民日报)

这项研究结果打破了“社恐”和“社牛”的定义壁垒。“社恐”,全称是社交恐惧症,泛指回避社交,避免去社交场合,很害怕并且避免来自他人的观察和审视,在别人面前发言或讲课、在人多的地方开会时会脸红、紧张,甚至胸闷、心慌、气短、出汗、手抖等存在社交障碍人群。同“社恐”相反,“社牛”人群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能完全卸下心理压力,不怕生、自来熟,可以快速与陌生人打成一片。

在心理学上,社恐和社牛的诱导原因是存在相似性的。长达十几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镜映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小孩会表现出两个极端,一种内心过度的敏感自卑、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总认为自己的缺陷,别人都知道,总认为别人都在关注着自己的缺陷,从而对于社交行为形成抵触心理,其本质就是社交恐惧症。另一种则倾向于以浮夸的举止、夸张的言行获取社交场的关注度,来弥补曾经缺失的“镜映需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有社交恐惧,但社交恐惧和社交恐惧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信息爆炸时代,社交场所和社交圈一再被扩大,给当代年轻人带来更多的社交压力,“社恐”是一枚堂而皇之的“挡箭牌”。通俗地说,网络世界给人们在现实社交中制造了一个麻烦,正好有个“社恐”的词出现在这群人面前,他们心安理得拿“社恐”当挡箭牌去逃避社交,理由还显得合情合理。当一个人想在独处中升华自我的时候,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靠谱的理由。如此一来,“社恐”人群一再壮大。

“社恐”流行性传播反映了青年人内心对和谐人际关系与正常社交能力的向往。复杂的是,这种价值宣示与社会认同并不是直抒胸臆式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传播过程:从数年前“社恐症”自我标签化,到“社牛症”热梗传播,再到当前青年人普遍“社恐”,青年人群以一种曲线演化的方式承认了自己的社交困境和希望积极解决问题、加强社会情感连接及与社会共情协作的群体心理。

社交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本能,“社恐”与“社牛”的出现传达出年轻人的社交焦虑,社牛的本质也是社恐,更是青年人群现实空间的社交被过度透支之后内心的呼唤,比起“社恐”“社牛”的争论,我们更应该对当下年轻人社交状况更深入地思考。良好的社交状况是构成和谐社会关系的第一步,衡量社交的标志不仅仅是靠“快速打成一片”,还要看“舒适度”。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社交“爆炸”下,并非只有“社恐”被置在钢丝绳上,“社牛”也难以招架,社交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唯有把握社交中的边界感和舒适度,社交场才会充满活力、行稳致远,进而构建良好的社交关系。(朱新佩)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