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谁回扣多就卖谁的?助听器不该发出刺耳“杂音”

原标题:谁回扣多就卖谁的?助听器不该发出刺耳“杂音”

据新华社报道,当前市场上助听器质量良莠不齐,且存在广告虚假、价格虚高、缺少专业验配人员等问题。比如,青岛公司销售人员在当地一家大型医院设立销售点,谎称产品为丹麦进口且功能先进,以高价销售国产助听器;有验配人员仅经简单培训上岗,不符合相关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往往“谁家给的回扣多就卖谁家的助听器”;天猫“新声旗舰店”客服人员误导消费者,对于一款按规定需验配的助听器称“不需验配”。

志愿者为老人佩戴免费的助听器。新华社发

助听器是安在耳朵上的“麦克风”,其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规范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听力障碍者能否舒适顺畅地聆听世界。近年来,助听器市场消费群体不断增大。除了失聪者,其中还有越来越多听力退化的老年人。《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老年听力障碍人口规模超过2500万人,并呈进一步上升趋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聚焦助听器的规范发展,让这一小小的医疗器械从生产销售到使用流程尽快步入正轨,就是在同时关爱失聪的残疾人及听力每况愈下的老年人。

然而,从用户体验和媒体报道来看,附在助听器上的骗局不在少数。不少产品杂音、啸叫等问题严重,让用户直呼“受罪”,大大拉低了使用的舒适度;中间商层层加价、漫天要价现象普遍,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一些商家错误地宣传性能、讲解流程,还可能会对用户的残余听力造成不可逆损的伤害。听力受损给生活造成的不便可想而知,如果“身价”不菲的助听器还遍布各种“大坑”、与理想效果相差甚远,伤害的不只是听力障碍者的耳朵,还有他们对整个行业的信任;折磨的不仅仅是使用者的听力,还有与感知密切挂钩的内心。

安在消费者耳洞里的设备,不能成为监管体系的“黑洞”,不可助长不法商家的黑心。市面上部分不符合标准、甚至是“无标”产品,是如何从生产到销售一路绿灯的?名不副实、夸大其词的产品,又为何迟迟没能纳入监管的视线范围?若长此以往,任助听器上“陷阱”密布,只会增加使用者对这一产品的心理抵触,让他们因助听器“不好用”而“不愿用”,最终受损的必是行业的多样化发展。在助听器市场,常规化且更为有效的监管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加大对见利忘义商家的处罚力度,严惩不法商贩,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清除一个个助听器上的“寄生虫”,帮助更多听力障碍者愉快自如地“重获新声”。

助听器实惠一分,就说明文明社会对听障人士的爱心多了一分:助听器好用一点儿,这曲爱心的主旋律就会更动听几分。(记者 辛音)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