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准时青年”与“时差青年”都值得被尊重

原标题:“准时青年”与“时差青年”都值得被尊重

最近,巴啦啦小魔仙严莉莉的扮演者刘美含在北大考研失意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他自己的节奏,有他的时区。与时间和解,同遗憾共处,坦然接受当下,探索更坚韧的可能,撕去‘失意者’的标签,在属于自己的时区奋力奔跑。”她似乎一直都没有踩到最精确的时间点上,在没有偶像土壤的环境下参与i me,在而立之年仍出演校园剧,在竞争压力巨大、分数线飞升的一年参与了考研。她分享了面对这些压力时她的困惑与伤心,也分享了收获和感动。

这几年,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焦虑,随之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名词——“社会时钟”。社会时钟(social clock),是用来描述个体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时钟。它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反映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人们通过和社会时钟的对照,判断自己在同龄人中的位置,落后便会感到焦虑,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遵守了中国人普遍的社会时钟,到点就业结婚生子的人被叫做“准时青年”;没有按照它,活出自己节奏的人被叫做“时差青年”。

一般而言,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是有一定道理的。你会发现,随着年龄的递增,每踏入一个新的年龄阶段,似乎就会被催着去做一些事。“准时青年”按照社会时钟准时准点地生活,到了该工作的年龄认真工作,在该结婚的年纪相亲,准时结婚生子。他们处在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中,这种稳定带给他们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社会时钟的安全稳妥,给许多人带来只有这样按时按点生活,才是正确的、成功的一生的感觉。在那些没有遵循社会时钟的“时差青年”的生活中,他们按照自身的节奏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没有在所谓对的时间去做与年龄相匹配的事。

社会时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时刻表,似乎只要你在这一时间段落下了某些东西,就会被身边的人质疑和评判。比如“这女娃怎么都35岁了还不结婚?是不是没人要了?”又或者“都45岁了你怎么还在读书?不会挣钱,读这么多书也没用。”“70岁了应该安享晚年,不应该再去工作了。”人们把内心的幸福感与社会时钟的节奏挂钩,批判着不遵循这一规则的人,仿佛跟着别人的进度条走,才是正确的。

但笔者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都有自己的步伐。35岁还没有成家不丢脸,45岁还选择继续读书值得尊重,70岁还在工作也是一种成功。演员袁泉曾说,“我觉得好像都是按照自己适应的节奏在走。”不管是生活还是爱情,她都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份秩序。《非正式会谈》中,陈铭说过:“调节着时钟的走向,拉大宽容的程度,这一切都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文明,非常重要的标尺。”

爱因斯坦说过:“并不是每一件算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生活总是充满着美好的际遇,每个人的进度条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到合适的人再成家,遇到喜欢做的事就用心投入,不用按照别人的模板过活,减少焦虑。无论选择哪个终点,只要自己不后悔,年龄从来不是界限。“准时青年”和“时差青年”都值得尊重。(郭一晴)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