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别让滤镜“滤”掉艺术品质

原标题:别让滤镜“滤”掉艺术品质

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更新,美颜滤镜成为影视剧调节色调、提升画面呈现效果的“利器”。2011年,某剧使用鲜艳明亮的色调,由此开始,所谓的“阿宝色”成了影视剧的“热门色号”。后来,“莫兰迪”色系崛起,又为众多影视作品提供了新选择。还有美颜软件的推出,磨皮、瘦脸等功能不断更新,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影视生产当中。近年来,美颜滤镜的运用已成为剧情人物之外影响观众审美评价的重要指标。

然而,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乃至过度使用,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出来。一些影视剧故事主线还未完全展开,就因滤镜和色调问题遭人诟病。例如,某翻拍玄幻剧为了营造仙气飘飘的感觉,不分场合、不分情景地虚化背景,画面白到反光,白到晃眼睛。创作者还给人物“磨皮”,磨掉老人脸上的皱纹,磨去男主角生病憔悴的眼袋,磨光手心的掌纹。网友不禁调侃:“该剧让观众用最高清的模式看着最高糊的画面。”在各种批评与反馈之中,片方只得更换片源,重新推出弱化滤镜美颜效果的版本。又如,近期开播的年代剧前期预告画面充满怀旧氛围,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期待。然而,该剧开播后,实际影像风格却与预告大相径庭。厚重的滤镜让演员们的面庞油腻且缺乏生气,还给服装、布景增添了一种廉价粗糙的质感,让观众们大呼“上当”。再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某武侠剧过度使用绿色滤镜,从演员到道具,清一色的“绿”,让人不忍直视。

凡此种种,都是美颜和滤镜使用不当惹的祸。部分创作者想以厚重滤镜和夸张美颜追求画面的精致质感,却使演员妆容一丝不苟,没有皱纹、痘痘、斑点、毛孔,甚至连面部微表情也不见了,使观众看不到其表演的情绪和层次。有的作品中,服装干净整洁,即使经历颠沛流离、刮风下雨,也一尘不染,看不到生活的痕迹。场景、道具也变得浓重艳俗、颜色怪异,塑料感十足。背景环境、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之间无法相融,画面失真,让观众产生“跳戏”之感。还有的作品本身就存在光影运用不考究、道具场景廉价粗糙等偷工减料的弊病。创作者把过度美颜和厚重滤镜当成拯救其低劣艺术质量的“捷径”。所谓前期粗制滥造,后期滤镜来救,结果反而“欲盖弥彰”,更增加了几分虚假感。凡此种种,很多作品变成了美颜和滤镜技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虽然“无瑕”却毫无特色,极尽浓重却脱离现实。

从本质上看,滤镜只是一项辅助工作,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美颜磨皮和滤镜调色等技术的使用,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审美风格和艺术内涵基础之上,服务于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背景的铺陈。在光影、道具、场景这些实际拍摄效果本来就十分精心细致的基础之上,适当使用不同的滤镜美颜技术修饰画面瑕疵、强化光影效果、渲染故事背景、提升审美意境,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无可非议。比如,古装剧《琅琊榜》采用暗色调,画面景色追求淡雅风格,符合剧情深沉含蓄的特点,一些镜头被设计成水墨画般宁静深邃,这种滤镜和色调的使用成了剧情讲述、角色塑造之外的亮点。再比如,电视剧《山海情》在滤镜的使用上张弛有度。一方面,利用镜头刻画细节,还原真实的场景。从漫天的风沙、破败的土房子,到简陋的屋内陈设,甚至一把破了皮的办公椅,从人们在风沙中奔走的身影,脸上的皴裂,到衣服上汗水和泥沙混合的污渍,画面虽然土气,却颇有灵气。另一方面,影像中飞沙走石的荒漠并不是一味的衰败图景,创作者试图通过影像构图和色调的使用呈现美好与生机。蓝天、黄土,破土而出的植被,阳光、微风、旷野里奔跑劳作的人们等,这些景象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有现实美感,让观众看到了荒漠上一幅幅美妙动人的“油画”。

影视剧过度依赖美颜滤镜,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审美单一化的不良倾向。部分创作者片面追求以白为美、以年轻为美、以无瑕为美。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画面就用美颜滤镜处理。殊不知,美贵在多元,贵在真实,贵在丰富有层次。从胶片电影黑点不停闪烁的画面,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荧屏银幕上富有颗粒感的画面,再到如今高清屏幕上的高清画面,技术发展不断给影视剧画面品质的提升提供新的可能。创作者在学习应用高科技时,需在善用和滥用之间把握好尺度。一切为作品的艺术质量服务,为形成正向审美导向服务。唯有如此,影视剧才能呈现出更加充沛丰盈、富有生机的景象。

(作者:汤嫣,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