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工人嘴剥蚕豆皮,花式“甩锅”里藏着多少恶

原标题:工人嘴剥蚕豆皮,花式“甩锅”里藏着多少恶

“恶心得很!恶心!”近日,面对云南昆明某加工坊出现的“口水蚕豆”乱象,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忍不住痛批。据澎湃新闻报道,在云山村的这家农副产品作坊内,工人们竟然用嘴剥蚕豆皮,现场所有工人及负责人均无法出示健康证。

面对执法人员的质疑,老板先是矢口否认,而后称周边几家作坊都在这样做,最后又辩称是自己生意太好,招致同行嫉妒举报。老板的回应虽说“槽点”满满,倒也真实反映了个别小作坊主的心理。他们一是缺乏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的道德约束,不觉得“口剥蚕豆”等操作有多大不妥,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行规”,二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和敬畏,以为一句轻飘飘的“下次不这样了”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口水蚕豆”造成的安全隐患显而易见,如果加工工人自身具有传染病,一旦他们用嘴剥过的蚕豆流向市场,很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危害。这段时期,“口剥蚕豆”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的隐患更是不言而喻。监管层还需引导各家厂商树立食品安全底线意识,明确自身行为边界,避免监管责罚“不痛不痒”,如此才能真正让从业者所忌惮,不敢违规操作。

看到“口水蚕豆”乱象,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土坑酸菜”事件,它们共同激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隐忧和警惕。不过,与成规模生产的土坑酸菜不同,以“口水蚕豆”为代表的小作坊式生产,有着较为特殊的监管难点。

首先,小作坊式生产往往有分散、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很容易成为监管盲区。一方面,这给有效管理带来了难度,但另一方面,小微业态也有难以取代的存在价值,既能解决就业、活跃地方经济,也能满足民众的多元消费需求。回家路上,去小区附近的便民市场捎几样菜、顺便买点小吃,是不少人省心、实惠的选择。这种离散的产业生态一旦被施加过高的“一刀切”式生产标准,其价格优势必然丧失,生存空间也会受到挤压。

因此,对市场中的小微经济体,最关键的还是要实现精细化治理。有关部门既要坚守底线,及时发现、处理各类违法违规乱象,也要保障其生产、交易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至于被“一竿子打死”。

针对小作坊问题,中央政府与各地都在探索综合治理方案。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明确,小作坊也须实行100%登记,由“小散低、脏乱差”向“小而精、名特优”转变。这一举措旨在做好摸底工作,尽量将小微经济主体纳入监管视野,避免违规生产、质量堪忧的“漏网之鱼”流向市场。

此外,一些地方也尝试通过提供资金资助、场地租金优惠等方式,鼓励食品小作坊进入集中园区生产,通过园区统筹规划、管理,推进食品小作坊集约化生产。比起简单的关停、罚款等措施,类似努力能够更好地对从业者施加正向引导,也能缓解小作坊的生存压力。

当然,违法违规不容狡辩。对于此次曝光的“口水蚕豆”乱象,有关部门该责罚就要严格责罚。不管是强行辩解,还是花式“甩锅”,都无法为其推脱责任。而要让这类恶心的事情不再出现,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标准,加强对小作坊生产的精细化治理,无疑是必要之举。(任冠青)

标签: 工人剥蚕豆皮甩锅消费者安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