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玩网游花光奶奶积蓄,“熊孩子”怎么教?

原标题:玩网游花光奶奶积蓄,“熊孩子”怎么教?

日前,据媒体报道,河北南宫一名13岁男孩因为玩网游买装备,竟然在短短十几天内,偷偷花光了奶奶的打工积蓄。

据报道,新闻中的男孩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有自己和奶奶留在家里。为了补贴家用,奶奶过去一年在村里帮人带孩子当保姆,挣了一万多块钱。在有些人的生活中,一万元或许不是什么大钱,但对身居农村的老人来说,这已经是一笔维持生活的“巨款”。在虚拟空间中,男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花光了奶奶来之不易的积蓄,对老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此事曝光后,涉事游戏公司表示,如果确属未成年人消费,他们将在约定工作日内进行相应退款。

如果没有媒体介入,这位老人的积蓄可能很难讨回。不过,从现行法律法规和过往实践中看,只要家长具备维权意识,并且能拿出证据,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冲动充值”的行为,是可以“撤回”的。但是,也确实有不少家长因为没有维权所需的知识或精力,只能“认栽”,看着苦心赚来的钱被“熊孩子”浪费。近日这起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当事未成年人是一名留守儿童。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并引导这些缺乏父母陪伴引导的孩子拥有正确的娱乐观和消费观。

留守儿童与其他同龄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缺少来自父母的直接关爱。留守儿童常常由祖辈监护,但代际之间过大的认知差异,很可能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孩子的监护人是父母,他们理当对智能手机、网络游戏等事物有基本的认知,但爷爷奶奶辈的亲人,则大概率不熟悉这些“新事物”,很多老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手机上玩什么,更不要说监督他们不乱充值了。与其说老人在这类事件中“失职”,不如说他们有心无力,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完全代替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

留守儿童也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交渠道,当他们出现谬误认知和不良习惯时,很难得到及时纠正。一些沉迷网游、冲动消费的未成年人,在“闯祸”前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孩子看到同龄人也在玩游戏时,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却没有父母能阻止其行为,这也导致孩子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像此事中的这位男孩,就说过“看同学们玩这个游戏,我也想玩”,但他慢慢对游戏上瘾,奶奶又不懂网游,没能纠正其错误。

如果不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我们很难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既然孩子的父母平时远在他乡,那么就应该利用节假日回家时能与孩子见面的机会,多给予孩子情感上的陪伴,并努力去发现、解决其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应当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对于留守儿童应当有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并通过家访和谈心教育等手段,更全面地掌握孩子的动态,与其监护人形成长期有效的互动,随时伸出援手,跟进具体问题。

其实,未成年人在成长中遇到的困境往往具有相似性,沉迷网游、冲动消费之类的情况并不少见。对此,孩子的监护人也好,学校教师也好,都应该对这类典型问题有一定的预知,提前思考对策,做到未雨绸缪,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黄帅)

标签: 中国青年网网友积蓄熊孩子留守儿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