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中青年科学家英年早逝,如何为科研人解压松绑
原标题:多名中青年科学家英年早逝,如何为科研人解压松绑
近日,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3月,仅在短短十几天内,中国科技界就有多名正值盛年的中青年科学家逝世。这些优秀人才在风华正茂的年岁离去,是我国科研事业的重大损失,令人扼腕叹息。经媒体报道,这些消息在社会上颇受关注,也在科研界引发了反思:如何避免“早夭现象”在中青年科学家身上重演,又该如何尽早关注到他们的工作状态变化与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解压松绑,决定着他们能否心无挂碍地轻装上阵,做出更多创新成果。
有人说:“科学家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而是国家的。”这句话的意思当然不是否定科学家的个人主体性,而是用特殊的修辞手法形容科研人才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很可能促成重大技术变革,创造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怎样去关怀和支持这一群体都不为过。令人心痛的是,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看到,近年来,不乏有中青年科学家英年早逝,社会上将科学家称为“高危群体”也并非危言耸听。
有文章在分析相关案例后指出,早夭科研人员对外公布的死因不是因病去世、突发疾病,就是猝死,几乎都与身心健康因素有关。这启发我们去追寻造成他们身心压力的影响因素,并将其转化为更具体和有针对性的保护性措施。
要观察科研人员过得好不好,有哪些诉求亟待解决,实际调查最有说服力。在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科研项目管理繁文缛节较多、科研经费管理不科学不合理问题也较为突出,项目预算执行时不能根据科研实际需要自主调剂、项目经费报销程序繁杂、疲于应付经费审计等新问题突显,和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有关的科技评价导向也有不合理之处。更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是,科技工作者总体平均每周工作49.7小时,比法定劳动时间多24.3%,超时工作情况不容小觑。
多重因素的叠加挤压,影响着科研工作的大环境。“内卷”情况在学界也不容小觑。为了拿到更多项目、课题,学者们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业绩竞赛,在过度竞争的局面下,科学家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却不见得能产出更好更多的研究成果,导致出现“上位者劳累、后进者忧虑”的现象。功利的竞争文化也可能改变科学研究的纯粹性,为了防止冷板凳还没坐热就被抽走,许多学者疲于完成学术KPI,这使得他们无法潜下心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术规划,难以获得稳定的研究产出,也无法取得重大的原创性成果。
长期难以纾解的科研压力,会使科学家身心皆疲,积累慢性疾病和导致突发疾病的不利要素。有调查数据显示,对比2009年和2017年两次大规模心理调查,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呈升高趋势;有42.2%的科技工作者有轻度焦虑表现,有8.8%的受访者具有中度焦虑问题,另有4.5%的人存在重度焦虑。保障科技工作者的正常休息,通过体检及时筛查潜在病症,并为其制定相应的健康营养计划,可以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重视身体不良反应,走出“亚健康”状态。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主管单位也可以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使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得到释放。
经历一路艰辛跋涉,中青年学者正处于“出成果”的年龄,甚至一些人已经成为各科研机构的学术带头人。然而,一旦他们因为健康原因遭遇不幸,他们积累起来的学术资本也将烟消云散。为此,科技界有必要作出改变,营造积极健康的科研文化,进一步改革科研评价体制,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让科研工作者能安下心来、做出成绩。(白毅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