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别再交“保过”的智商税

原标题:别再交“保过”的智商税

随着考研分数线公布,各高校陆续迎来考研面试。不少教培机构推出了所谓的复试“保过班”,对外宣称有“优良师资”“内部资源”。“保过”对于考生诱惑力巨大,不少人为此付出了天价费用。遗憾的是,这样的“保过班”并不靠谱。

看到所谓的考研面试“保过班”,不免让人想起高考招生的“内部指标”,还有瞄准公务员事业单位复试的“必过班”。明眼人都知道,高考、考研、考公等都是相对公平的考试,特别是在国家严打涉考犯罪的情况下,已经很少存在“定向合作”“内部资源”等猫腻,至于所谓的“考不过退款”等,也是百般算计的文字游戏,难以兑现。但架不住当局者迷,每年一到招生季,所谓“保过班”都层出不穷,总是有不少人寄望在这些虚无缥缈的承诺上。

就如同再简单的骗局也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受骗一样,对待所谓“保过班”,不能仅仅寄望于每个消费者都是慧眼如炬的“反骗能手”,而是要从源头上加以规制,清理整治不合规的培训机构和宣传方式。近年来,考研教培机构虚假、夸大广告宣传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去年“双减”背景下,15家校外培训机构因存在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和价格欺诈现象,被市场监管总局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另外,监管部门也需要提升精准打击力度,瞄准教培新势力转战网络主战场的动向,督促各大互联网媒介加强对广告发布主体、内容审核,对涉及虚假夸大违规信息进行有效过滤。

“保过班”也提醒人们从更宏阔的视角看待“考研热”。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考研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职业培训无疑会成为一门大生意。一些人信任“内部资源”的背后,也折射出了考研面试存在僵化现象,容易被培训机构“钻空子”。如今,不少学校引入过程性评价,包含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绩以及社会参与活跃程度等,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而不是一门心思钻研所谓的“标准答案”。

考试考的是真才实学,不是投机取巧的“能力”。擦亮双眼,才能谨防上当。(扶青)

标签: 培训机构 互联网媒介 内部资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