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视点!中考现大面积高分,该怎么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中考现大面积高分,该怎么看?

“双减”后的第一个中考落下帷幕。近日,各大城市中考陆续放榜,不少考生及家长发现一个新现象:今年中考多地出现大面积高分,其“热浪”堪比七月的天气。

不妨先感受一下各地中考分数的“火热”:7月5日,北京市中招各区分数段人数统计出炉:北京总分660,655分以上的有877人,650分及以上的有6000人左右。而多地发布的分数显示,成都总分710,600分以上超7000人,比往年多了近一倍;合肥总分750,700分以上2008人;石家庄总分640,600分以上3253人……

这种情形一定程度与中考试卷降低难度有关。比如,北京今年的中考数学卷,就被家长吐槽说是小学水平,特别是第一题,要求从4个几何体中辨别出哪个是圆锥。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要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加快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进一步加强“双减”背景下中考命题的研究工作。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2022年中考命题的通知,有条件省市今年统一命题,最迟2024年全部实行省级统一命题。今年,统一命题省份增至四大直辖市、山西、安徽、福建等地。考虑到一个省份之内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统一到省级命题,加上“双减”的要求,降低考试难度几乎是必然的。

所以,降低中考难度,或许正体现了多地教育部门对于“减负”与中考导向的理解。其背后逻辑是,试题难度与学生负担成正比,就需要不断降低难度。但这一逻辑成立与否,颇有争议。由于中考录取是“排位赛”,压力的负担在名次,不在题目难度。比如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曾撰文指出,考试难度并不与负担直接关联,为降低负担而降低难度的逻辑不成立。

中考录取分数线出现“高分通胀”,不少家庭五味杂陈,甚至觉得简单化的中考减负,隐藏着助推应试教育的逻辑,“减负”是否走向了初衷的反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7月5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及各省(区、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如期实现国家确定的普及目标。从这里看,其实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经不低,但为什么不少家长依然对中考忧心忡忡呢?一是对普职分流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孩子上职高。二是优质高中的数量有限,能进入其中的毕竟是少数学生。三是高考压力向中考的传递,高考难度与中考难度的直观对比。

中考与高考同样都有选拔性质,今年给人有两极分化的印象。高考似乎依然很难,中考则明显趋于简单。其实,无论何种难度的考试,都会有一定的区分度。任何单一的选拔考试,不管难度高低都还是“一考定盘”。所以,核心的问题不是考试的难易程度,而是考核方式应该更多元化。若只用一次考试来分辨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低,并不够充分。如果实行复合多元的考核机制,相信就不会过于在意单一考试的难易程度。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才,进行“双减”正是为了不让孩子过于陷入无穷无尽的学业负担中,从而能获得更健全的多方面发展,从多方面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并不是只有单凭一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去上普通高中,甚至只盯住那几所顶尖高中。

中考是考察教育“双减”的一面重要镜子。在这面镜子前,我们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细致的审视:如何才是更科学的“减负”?(文阳)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