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车厢分区控温体现公共服务精细化
(资料图)
原标题:车厢分区控温体现公共服务精细化
8月10日起,宁波地铁首次试行全线列车车厢分区控温模式。强冷区的设置温度是24℃,弱冷区26℃。(8月11日《宁波日报》)
夏日炎炎,吹空调成了一种刚需。因为身体素质和体感差异,有人习惯空调设置28℃,而有人开26℃都觉得太热,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公共场所,难免会对温度有不同的感知,对空调温度的设置有不同的需求。
与一般民用空调不同,地铁车厢作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流动的公共空间,车厢温度还受到停站开关门内外冷热气流频繁交换、高低峰客流人员密度变化等因素影响,车厢内空调温度无法一直处于恒定状态。不同年龄、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对地铁车厢的温度需求也不同。在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公共服务需要在细节上多一些考量,需要下足绣花功夫。在一个区分性的认识里,“强弱冷车厢”更好地尊重了乘客们差异化、个性化的利益诉求。
近年来,“强弱冷车厢”开始在多个城市的地铁线路上运行。既满足大多数乘客“清凉”的需要,也兼顾少数“怕冷”的乘客。类似车厢温度这样的公共事务还有很多,首先要在寻求不同利益群体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将“温度”设置在合适范围内,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同时适当兼顾小众需求,为有特殊需求的人们专门开辟出“通道”“窗口”“车厢”等等以供选择。“强弱冷车厢”本质上融入了异质思维,传递出一个鲜明的符号信息——小众的正当诉求也不容忽略和漠视,少数人的合理需要也应充分兼顾。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精细化和人性化。(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