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焦点滚动:“不愿让他当英雄”拷问了什么


【资料图】

原标题:“不愿让他当英雄”拷问了什么

他把落水的一家五口全都救上岸,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沉入水底。这两天,44岁重庆男子蒋正全的事感动全网。附近监控拍下的救人视频里,他为避免被救的小女孩溺水而努力将她扛在肩的举动,收获了无数点赞和眼泪。

在我们过往读过的很多有关见义勇为的新闻中,绝大多数报道到这里就结束了。社会热点的快速切换,让我们没有时间甚至没有耐心去关注他们“身后”更多的故事。在瞬时的感动过后,我们似乎可以尝试去理解,成为英雄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成为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对于蒋正全来说,在危急之中做出下水救人决定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想法肯定不是要成为英雄,以及成为英雄之后如何如何;让他做出如此决定的,是朴素的价值观,换句话说,不忍心见死不救。尽管不是主动思之,但他成为英雄的事实,对他的家人而言却是看得见的悲剧和永远的伤痛。

在网上传播的蒋正全家人的采访视频中,他70多岁的父亲哭诉,上有双亲下有7岁儿子,全家靠他打工为生,他的去世直接将一家人的生活带入了贫困。他的姐姐更是哭喊“不愿意让你当英雄”。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至高的道德评价当然值得珍视,但在现实的生活困境和物质折损面前,那些道德评价未免显得空洞。如果说,成为英雄意味着生活陷入困顿,给家庭带来无尽压力,那么谁还愿意当英雄?

都说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英雄走后,谁来照顾他的家人?据报道,就在昨天(11日),蒋正全见义勇为的行为被予以确认,按照规定,他的家人或将获得不低于25万元的抚慰金或奖金。也有街道发出捐款倡议。这些奖金和捐款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抚慰和救济之用,但当相关讨论热度消退,社会捐助或将不可避免大量减少。面对之后漫长的生活及压力,这些支持可谓杯水车薪。

见义勇为者的损失谁来承担?谁又来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有人指出,被从水中救出的一家五口是受益者,他们该为见义勇为者遭受的损失负责。这种想法合情合理,也有相关法律依据作为支撑。但相关法律亦明确受益者补偿的“适度”原则。这也意味着,如果受益人本身存在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对见义勇为者的医疗费等损失进行补偿,那么尽管意难平,但也只能如此。

如果见义勇为者置身此种情形,那么政府理当提供兜底保障。毋庸讳言,当前我们在这方面的救济和保障制度仍不够完善。最简单的一例是,重奖励而轻保障。纵览相关新闻,地方政府对见义勇为者,更多的是出于其对社会道德及价值方面的贡献而为其发放奖金,并对其就业、购房等一些需求方面给予优待。而且不少保障举措都需依托其工作单位及工伤保险等条件来进行。无工作单位也无保险的见义勇为者,则难以得到应有的接济和保障。

此外,在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中,不少地方默认将损害程度作为获得奖励的标准,易被理解为“比惨”,也已不合时宜。认定标准、认定机构、认定程序等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总之,构建对见义勇为者的救济和保障制度,需要地方政府在管理、经费等方面都作出相应的进一步调整与安排。同时,见义勇为在法律上的权责分配等,也需要进一步厘清。

轰轰烈烈的感动,不该是故事的最终结局。英雄的后顾之忧,需要我们给予更为妥帖的制度安排和绵长的政策保障。“不愿让他当英雄”的肺腑之言,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拷问。

标签: 见义勇为 成为英雄 后顾之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