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世界微速讯:“充电宝”实为窃听器,严查“隐私间谍”一刻都不能松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充电宝”实为窃听器,严查“隐私间谍”一刻都不能松劲

日前,《法治日报》曝光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只需改装内置一块通信SIM卡,充电宝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窃听器”“定位器”,随时随地实现远程监听和精准定位。而且,能扮演“隐私间谍”角色的不只是充电宝,插头、插座、水杯等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刺探个人隐私的“间谍设备”。

在个人隐私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这些“间谍设备”的存在,无疑令人担忧。从媒体曝光的案例来看,被侵害者几乎防不胜防。毕竟,人在进入一个私密空间的时候,即便有高度警惕意识,也不一定了解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并不清楚监听设备放在哪里。而且,人不可能始终处于高度警惕和紧张的状态光靠自己的力量,很难保证不被侵害。

因此,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需借助法律的力量,加强对不法分子的惩处力度。根据刑法规定,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任何形式的窃听,都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此前,公安部门也曾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安装、控制网络摄像头等窃听窃照器材的违法犯罪行为,那些窃听和偷拍的不法分子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但是,这样的惩处力度仍然不够,在这背后,还有更大的利益链条需要被挖出并斩断。只有全方位切断非法器材的生产、交易与使用过程,才能让不法分子无处可去,无路可逃。在现实中,虽然警方行动迅猛,但不少窃听设备的销售方式非常隐蔽,甚至不再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而是只走线下交易,以此确保隐蔽性。在一些不法分子看来,线下交易更加“安全”,它往往发生在小范围、甚至只有两三个人的私密空间里,不容易被警方发现。

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法分子的手段再隐蔽,也逃不过警方的火眼金睛。只要有交易过程,警方就一定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来顺蔓摸瓜,找到“线人”和“上游”,进而抓捕不法分子,甚至借此捣毁犯罪团伙。

对于网络销售平台来说,各方更要严加监管,一刻都不能松劲。虽然一些网购平台上的商家“挂羊头卖狗肉”,用一些模糊字眼来描述窃听设备,但连消费者都能看懂的暗号,监管部门和警方岂能不明白?对此,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监管责任,一些电商平台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袒护不法商家,对于那些售卖窃听设备的商家,应当将其拉入“黑名单”,并作出必要的处罚。如果警方需要介入调查,平台也应当积极配合,并搞清楚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警方严厉打击窃听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民众也应当尽量提高自己防窃听的意识,不断缩小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黄帅)

标签: 严厉打击 个人隐私 线下交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