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头条:酷热之下,如何保民生?

原标题:酷热之下,如何保民生?


(相关资料图)

最近,全国多地“高烧”不断,罕见的高温天气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干旱、断电和山火,也拨动了舆论的敏感神经。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重庆的山火事件。8月26日凌晨,终于传来好消息——重庆北碚宣布:北碚区歇马街道山火明火已有效封控。这意味着在人与山火的对峙中,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上游新闻在报道标题中鲜明地表达了态度——保卫家园决心坚不可摧:重庆人民筑起“长城”,成功对峙山火。北京日报客户端也发表评论文章《重庆山火面前,这些娃儿就是“中国英雄”》。文章指出:“危难时刻见忠诚,危难时刻见人心,灾难面前,我们更懂得什么是同胞,什么是‘中国英雄’,我们的超能力就是手拉手肩并肩,紧紧拧成一股绳、牢牢筑起一道墙。”

澎湃新闻则在评论文章《救火骑士,一座山城的精神》中写道:“人们在合作中会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尽管大家平常互相不认识,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是在关键时刻,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团结起来,靠的就是善良、勇敢的城市精神。”

在保卫家园的过程中,不少人作出了巨大牺牲。而在对抗极端高温天气的“战斗”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这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甚至威胁着一些年老体弱者的生命健康。

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网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声音,用调侃的语气来“隔岸观火”,似乎重庆人民的痛苦与他们毫无关系。“川渝人民要哭了”“四川重庆与退烧无缘”等调侃话语,不仅无助于帮助高温之下的民众“降温”,反而会激起更大的矛盾。一些媒体在此类声浪中扮演了不恰当的角色,值得从业者反思。

对此,有媒体专门发文批评这列话题。比如,《工人日报》就发表评论文章《调侃高温灾害,隔岸观火式“幽默”恕难认同》,一针见血地指出:“川渝百姓正在经历酷暑高温,很多基层干部、消防官兵以及志愿者纷纷奔赴一线救灾。而不合时宜的玩笑带动更多人的戏谑,实则是在娱乐化一场灾害,在消解正在凝聚的救灾氛围,也是对当地百姓和一线救灾人员的不尊重。”

事实上确实如此,网民的“自黑”“互黑”在平时无伤大雅,但面对灾难与苦痛,社会还应明确态度,不能“消费”这些事件。

还有人注意到酷热之下的伪科学信息。其中,《北京晚报》发表《中科院辟谣,自媒体蹭高温流量必然凉得快》一文,对一些自媒体、营销号蹭“高温”流量的做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批评:“蹭高温的流量,无疑是在制造‘高温焦虑’。账号本身倒是涨流量了,但代价是对科研成果的歪曲,对基本事实的误读,以及对公众焦虑的激发和渲染。如今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靠耸人听闻获取流量的把戏并不罕见。缺乏支撑的论断,哗众取宠的表演,既误导了大众,也污染了网络生态。”

我们还注意到,一些媒体十分关注酷热天气下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澎湃新闻的评论文章《最强热浪来袭,又到抗旱保民生之时》写道:“当下正值夏管夏种的关键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持续高温干旱对作物和畜禽等生长将造成影响。而秋粮不仅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占到七成以上比例,也是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可以说,秋收一头连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基本民生,不是小事。”

澎湃新闻还在“夜读”栏目发表文章《也别忘了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特别提到:“农民,可能比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更‘靠天吃饭’,要承受更多的风吹日晒雨淋。这其中的苦与累,别说城市孩子读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很难有多深的共鸣,就是身处其中的农村人,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也早已习以为常。”农民生活之不易,尤其是在酷热天气下的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底,在高温之下保民生,绝非针对某个地区的民众的举措,而是应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与落实的善政。一些“产粮大户”因为干旱天气导致收成不佳,不仅影响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要想防止高温与干旱影响三农事业,就得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比如,最近财政部、水利部也拨发2亿元,专门用于支持受灾地区抗旱救灾,“真金白银”必须到位,人力保障才能跟上。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相关部门拿出对策,与民众一道努力,尽量减少高温天气对民生的伤害。(黄帅)

标签: 保卫家园 粮食安全 不合时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