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资讯!寒潮与高温碰撞,是“玩笑”还是“最后通牒”?
【资料图】
原标题:寒潮与高温碰撞,是“玩笑”还是“最后通牒”?
10月2日,中央气象台高温黄色预警、寒潮蓝色预警齐发,一时间,“大风降温”与“多省市出现高温天气”同时出现在了热搜之上。中东部“大跳水”,南方多地“热得烫”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10月2日 红星新闻)
对地理知识不甚了解的市民或许很不理解“北方速冻,南方火热”的现象。这种气象确实很怪,但也能用一定的地理科学来做解释:首先,南部持续几天的高温天气,主要由历史同期罕见强盛的副热带高压影响而形成,它抑制住北方的寒流,令暖空气停留在中国南部部分省市上空;气温“大跳水”则是因为强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带来大风,从而形成降温效果。总之,目前的副热带高压非常强,而北边的强冷空气即将入境我国,冷热反差极大是一个可预见的结果。
虽然可以通过科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但究其根源,这样的“寒潮、高温碰撞”合理吗?换句话来说,以前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中国大部分国土在北温带,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伴随着多数人的回忆。但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春天和秋天好似转瞬即逝,而夏天和冬天正在慢慢拉长“战线”。
以2022年为例,今年夏天各地温度大多飙升至当地历史最高气温。在部分欧洲国家,因为高温而热死人已不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罕见事了,比如根据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当地发布的估算数据,自2022年6月1日以来,西班牙因高温天气导致死亡的人数约为4601人,这一数据几乎是2021年同期的4倍。正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哲分析道,“影响中国的极端低温事件极端性显著,持续时间长且连续发生”。极高温天气的出现并不见得会带来温暖的冬天,相反,极低温天气并不会减少。
那么,这是地球母亲给她的孩子们开的“小玩笑”吗?在笔者看来,这恰恰相反,它更像是地球发出的呼救,或是一张正在传递的最后“通牒”。轻视气候的变化,不仅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失,还可能会加速损耗地球的“生命里程”。
如今,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对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干扰破坏,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比如,2022年的夏季高温热死数千人;今年2月份,寒潮袭击了美国中西部和南部诸州,在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和休斯敦分别出现了-13.3℃和-8.3℃的低温,风雪肆虐导致了大面积电力中断,致使数百万人受灾,社会财产损失巨大。
这背后,“全球变暖”是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哲的研究表示:虽然寒潮和高温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它们似乎都与全球变暖有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放大效应和中低纬度海洋热力异常容易加强,它们通过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产生有利于极端低温寒潮和高温热浪发生的天气条件。由此可见,重视全球变暖的危害并积极寻找应对之策,亟待提上各国日程。
全球变暖的危机是面向全部人类,而我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此时越发显现其智慧。并且,早在2020年,我国就提出了“双碳计划”:碳达峰和碳中和,计划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的“双碳计划”艰巨而又伟大,是基于现实和未来的考虑,也是根据地球变化提出的合理规划。身处于当下气候变化多端的环境中,人人都不可置身事外,任何国家也无法逃离“减排、减碳”的命题。约束自我,从每一件保护环境的小事做起,是每个人对地球母亲的义务,更是责任。
“寒潮与高温碰撞”,这不是地球开的“玩笑”,更不应被大众所忽略,一笑带过;它是地球极端天气的缩影,是全球变暖的体现,是地球给人类下发的最后“通牒”。未来地球环境的形势是向积极、美好的方向发展,还是愈发不尽如人意,取决于人类对地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反应与重视程度,谨记切勿对其“已阅不回”。(袁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