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全球信息:别再让大学生因跟不上“社会时钟”节奏而焦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别再让大学生因跟不上“社会时钟”节奏而焦虑

“从高考到上大学,再到读研,一路都挺顺利,现在却在找工作上被‘卡住’。”吴浩是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他表示自己曾每一步都合上了“社会时钟”的节拍,但目前临近毕业,还没找到工作,让他有种“没跟上节奏”的感觉。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发布的一项有2001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65.5%的受访青年觉得自己一直被“社会时钟”推着走。

“社会时钟”一般是指一种由主要生活事件排序而成的规定性时间表,它约束着个体要遵守固定的规范,常听到的“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就是“社会时钟”的直观体现。如果个人的人生节奏落后于社会规定的时间线,这种“时差”就容易让人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对于求职“社会时钟”难以暂停的原因,受访青年首选经济实力不允许,比例为54.2%。其次是害怕竞争力会降低,为52.1%。比例均超过半数。其他还有:试错成本太高(44.0%),担心一步落后,步步落后(42.5%),同辈比较带来的压力(39.9%),父母不理解不认可(37.1%),年龄歧视普遍存在(22.7%),不符合社会的期待(10.0%)。

由此看来,在“如果我停下来了,就意味着父母要更辛苦”这一普遍状况难以很快改变的前提下,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应该是克服“社会时钟”焦虑的最有效手段。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难题,除了用人需求收缩外,还普遍存在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脱节、技能本领与用人主体实际需要脱节、态度认知与用人主体组织文化脱节等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从供给端来说,要创新就业指导来提高竞争力。就业指导不能是急就章,不能只关注毕业季,而要前置到新生入学季。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表示:“现在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进了社会还要由企业再培养两三年才能适应工作。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社会效率的巨大拖延。”解决这一脱节问题,就要专业设置至少能预测企业社会4年后的需求,就业指导随专业学习而跟进。同时,高校还要开设相应的微专业,培养大学生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和公文写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需求端来说,要创新就业培训来提高竞争力。大学生毕业后,政府和企业要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特点,对毕业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心理健康培训,让毕业生以“一技多能”,在用人单位收获“一席之地”。

就大学生自身来说,在更多不确定性面前,不必过于计较“社会时钟”的确定性,只认同时间的一种可能性,而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多种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并尽力向这个目标靠近,而不是看别人“中标”的结果而增添自己的焦虑感。

总之,大学生跟不上跟上“社会时钟”节奏,必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效率。在当前重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背景下,这一问题亟待引起高校、政府和社会重视。(丁慎毅)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