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视讯!“救”在身边,应是一堂必修课


(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救”在身边,应是一堂必修课

日常生活中人们碰到突发疾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拨打120,但一些疾病的黄金抢救时间就在开始发作的这几分钟。学会急救技能,能最大限度地将患者的病情降到最低,后期也能更好恢复。从今天即第76个世界红十字日起的一周,是新修订的《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确立的本市首个“红十字博爱周”,不少区都会举办应急救护的公益课程和培训。

异物卡喉咙,要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突发心脏骤停,可使用体外除颤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出手救人,相较热心或书本知识,有实战的经验才是关键。2020年初冬,本报率先报道了格致中学高一学生盛晓涵路遇昏迷老人,利用学校里所学的急救技能对老人展开“教科书式”急救,把老人从鬼门关边拉了回来。据他介绍,这与其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生命教育和急救培训密不可分。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急救技能的学习、急救知识的培训,核心在于实际操作。近年来,上海AED数量不断提升。但有了AED,患者就一定能救回来吗?虽然AED操作门槛并不高,且相关步骤说明写在设备上,但现实生活中,真正知道如何使用AED施救的人仍是少数。因而在日常急救培训中,关键是让人们能够学会使用这些急救设备。近日,虹口一所中学的学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指挥中心现场体验了5G智慧急救。医院相关人士表示,依托虹口“三区联动(即院区、校区、社区)”机制,在此次“红十字博爱周”中,还会把急救培训送进社区、企业和楼宇,向更多市民、白领传播急救知识、普及急救技能。

从“学急救”到“会急救”,关键还要“敢急救”。一些人担心,使用AED等急救设备后人仍然没救过来,会导致民事纠纷而承担法律责任,或者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对此,2016年11月实施的,被称为“好人法”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明确: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有关部门要引导市民学习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推动急救像科普一样进入日常生活。

“救”在身边,应该是一堂必修课。真正让急救成为一项社会技能,让更多人愿意学、有地方学,并且学到位。(方翔)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