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路边摊,点旺“人间烟火气”
(资料图)
原标题:放开路边摊,点旺“人间烟火气”
近日,深圳官宣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网友直呼人间“烟火气”即将回归。或许得益于近期火出圈的淄博烧烤,人们对“路边摊”的期待值大幅提升,外摆经济带来的附加值也在这个五一假期得到充分释放。
守护“人间烟火气”如同抒写一篇散文,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形散而神不散”。“路边摊”的遍地开花,看似形散,但整体而言亦有明确而集中的思想,栓上“保险栓”,注入“地方味”,此间神聚,正是守卫“烟火气”的治理之道。
“形散神聚”,拧紧“保险栓”的主旨理念不能丢。“路边摊”就像一柄双刃剑,一边是撬动经济增长的支点,刺激消费、丰富业态、带动人气;另一边是长期被人诟病的痛点,诸如影响市容环境、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舌尖上的安全”缺乏保障等。然而,“放手”不代表“撒手”,需要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一方面,各部门单位要联动协作,加强前端监管,严把商品质量准入关,强化外摆设施结构安全的审核,并不定期开展抽样检查,采用“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模式,形成闭环管理;另一方面,设置合理的“路边摊”开放时间,尤其是靠近住宅的区域,要确保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同时督促商家担起责任做好“摊前三包”,减轻市容压力,防止外摆变乱象。
“形散神聚”,融入“地方味”的表现手法不能少。“路边摊”最早是由老百姓自发组织的,市井巷头,原汁原味。但有些地方为了最大发挥其商业价值,都选择了走网红路线,什么产品卖得好就卖什么,什么摊位适合打卡就改造什么,一阵风过后,留下的是千篇一律的“四不像”。窥斑见豹,“路边摊”应当呈现的是这座城市的独特味道,这也是人们向往“路边摊”的核心原因。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要通过“路边摊”这个“小窗口”来聚拢城市神韵。如,结合本地传统历史文化,设计带有地域标签或城市logo的摊位形象,在布局上从“盆景”向“风景”延伸;亦或是邀请本土街头艺术家,给“烟火气”的吆喝声加入“和声”,玩出新组合,吸引人气。此外,还要注重线上线下的策划与交互,开展品牌活动,借助新媒体让“花式摆摊”加深大众记忆。
“烟火气”的背后牵动着最基层的民生,彰显的是营商环境的温度,展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形散而神不散”,守卫“烟火气”,自成散文诗。(吴博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