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玩命式直播何以大行其道 当前聚焦


(资料图)

原标题:玩命式直播何以大行其道

最近,一网红因在直播PK时过量饮酒而去世的消息震惊舆论场。相关平台账号已经无法查看,但这一悲剧的教训不能无视,应当视之为整个社会反思直播乱象和流量经济失范的典型案例。

拼酒致死虽然极端,却并非孤例。近年来直播行业快速崛起,丰富了娱乐形式,孕育了新兴业态,也催生了病态怪象。拼酒之外,亦不乏“大胃王”透支健康而最终丧命、女主播为吸粉而公然自残等情况。把反常当正常,将出丑当出彩,目的很简单,就是博出位。特别是每逢PK排榜、公会对战等平台活动,一些主播为了吸睛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一场场闹剧式表演也吸引大量网友围观起哄,平台环境被搅得乌烟瘴气。

对于玩命式直播,历来争议不断、声讨不少,每每闹出丑闻,相关平台也会有所动作。但显而易见,实际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就拿上述案例来说,很多平台早就明确,直播喝酒属于违规行为,将根据主播违规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处罚;当事人的直播过程也确实曾多次被掐断,但其仍可频繁换号继续直播。这让人不禁要问:主播为何如此执迷不悟?同时,连普通网友都能找到的新直播间,又是怎么进入监管盲区的?

无利不起早。“吸睛即吸金”,是一众网红玩命式直播的底层逻辑。而最简单直接的出位办法,就是迎合人性弱点,满足过头的猎奇心与窥私欲。当下社会,不少人忙碌且焦虑,乐于通过高频短暂的刺激来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相较于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一个个直播间好比一座座电视台,更加便于将那些私密空间的“后台”推至“前台”。一些主播顺势而为,变着花样自我曝光、收割流量。于是,不怕丑的表演者与不嫌丑的围观者在互联网世界里高调唱和,形成了一种以审丑为卖点的“负文化景观”。

表面看,传受双方“合谋”了一场场审丑狂欢,但往深里挖,谁才是幕后的核心推手?在整个传播链条中,平台不仅提供了表演场所,也通过推荐机制和盈利模式树立了一种导向——“万般皆下品,惟有流量高”。不问是非、只看热度,让网友的趣味偏好主导内容的选择、制作、推荐等各个环节。整个过程中,平台设置各种话题活动又将出格者聚集起来互相“厮杀”,在“高流量=高收益”的公式之下,这必然是一场比拼下限的内卷。如此商业逻辑,导致玩命式直播大行其道,出格出事后平台的道歉整改也更像是“灭火”,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这条产业链。

平台逐利无可厚非,但不能挣满是腥臭的钱;强调用户意识也没错,但不能在一味迎合中丧失基本的价值观。当一个平台进行“一对多”的传播,就天然地具备了公共属性,那就必须扛起引领价值的社会责任。整治直播乱象,要在制度层面规范,在技术层面优化,但最为根本的,还是要打破流量至上、不问价值的算法逻辑。改变利益杠杆,就能改变创作导向,当哗众取宠无利可图,魑魅魍魉自然纷纷下线。正如任何商家都不会选择丑闻缠身的代言人,在成熟的商业模式中,远离负面流量已是市场的自觉秩序。

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31亿。可以说,巨大“视觉网”之下不只是数以亿计的用户,更有具体而微的价值选择。流量越大,责任越大,希望更多平台能走出野蛮生长,真正成为记录生活、连接情感、传播知识、启发思考的流量入口。(郑宇飞)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