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工人日报社评丨防范次生灾害,提升灾害综合治理能力

【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防范次生灾害,提升灾害综合治理能力


【资料图】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不断延伸防灾减灾链条,织密防灾减灾体系,让我们最终相拥在阳光灿烂、山河无恙的日子里——这是灾后重建之需,也是推进防灾减灾事业“打一仗、进一步”和整体发展的内在要求。

洪峰过后,堤防、堤岸临水坡容易发生坍塌,请广大市民务必远离河道,远离涉水区域、危旧房屋和各类电力设施、燃气设施;对水淹区域,将全力开展清淤清运、环境消毒和病媒生物消杀……据8月6日新华社报道,为防止洪峰过境后发生次生灾害,河北涿州向公众发布了退水阶段防次生灾害告知书,提醒市民提高保障自身安全的意识;国家疾控局日前发布了洪涝灾区环境卫生处置与预防性消毒指引(2023版),对包括生活饮用水、个人住宅等环境的清理与消毒,灾后村落和场所环境卫生处置以及灾后个人健康教育与防护等工作,给出专业指导。

当前,京津冀、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防汛救灾工作仍处于关键阶段,救灾善后和恢复重建工作刚刚开始,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

极端降水和洪水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健康风险和安全隐患。具体来看,诸如洪水等灾害发生后,山体地质结构变得不稳定,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大;水源、食品污染及病菌滋生,容易引起皮肤病、呼吸道或肠道传染病;民宅、交通设施、在建工程等可能出现地基沉降、墙体不稳等安全隐患,电力、燃气等设施出现短路、泄露的风险会增加……这些都可能危及百姓生命安全。因而,防范次生灾害关乎防灾救灾工作的整体质效,不容忽视。

相比抢险救灾的争分夺秒、公众瞩目,防范次生灾害的紧迫性和关注度似乎并不突出。但正因防范次生灾害涉及的战线长、潜在危害不明显、公众关注较少,才更加考验相关方面的责任心与治理能力。

从职能部门的角度看,不能让防范次生灾害成为救灾减灾“木桶”中的短板,不能拖了整体防灾减灾成效的后腿。为此,要在摸清底数、排查重点领域隐患、应急处置、建立灾害预警机制等环节多下功夫。某种程度上看,将防灾减灾的链条打造得更细密、延伸得更长远,意味着我们可以更主动地掌控大局,让隐患和风险的变量更少。

针对当务之急,要全面排查受灾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对新增和风险扩大的隐患点落实管控措施;继续加强气象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抓好灾后饮用水应急监测、传染病防控和消杀工作;对避险转移群众原居住地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房屋质量安全评估等。

针对长远之需,要多一些复盘总结和未雨绸缪,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获取的数十亿条灾害风险要素数据充分发挥作用,为更高效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探索更多有效路径。同时要吸取前车之鉴,对灾后重建等工作要严格监管。日前,某省审计厅公布了一份针对全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的审计报告,指出部分地区存在虚报项目开工或完工情况、未经验收即交付使用甚至工程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类似的教训值得相关地方认真吸取。

从公众个人的角度看,当灾害发生后,如果更多人能够积极配合防灾救灾工作,知道如何快速有效应对突发情况,那么,我们在整体上防范次生灾害的效率就会提高。比如,洪峰过境并不意味着风险过去,但有人热衷去救灾一线“围观”,增加再次涉险的概率……

把握防灾救灾主动权,将防范次生灾害的工作细化、落实,补齐短板、弱项,动员群众提升防范化解风险意识与能力,才能不断延伸防灾减灾链条,织密防灾减灾体系,让我们最终相拥在阳光灿烂、山河无恙的日子里——这是灾后重建之需,也是推进防灾减灾事业“打一仗、进一步”和整体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为总思路,将重建工作与韧性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相结合,把受灾地区打造成安全发展样板、高质量发展样板、宜居生活样板——北京的灾后重建蓝图已经展开。希望其他相关地区能不断筑牢应对灾害的安全防线。

面对自然灾害,唯有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升灾害综合治理和应急能力,我们才能更加坚定一往无前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