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到底是什么人在贩卖通缩焦虑


(资料图片)

原标题:到底是什么人在贩卖通缩焦虑

随着7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全面发布,西方出现了形形色色唱空中国经济的言论,特别是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正转负等短期信息,更是被一些西方媒体恶意放大,国内也有个别不专业的自媒体跟风炒作。

中国经济真的像他们炒作的那样吗?今年7月份的中国外贸数据同比收缩了不到10%,贸易顺差收缩了将近20%,这听起来似乎令人感到不乐观;但只要稍微用一点宏观经济的专业分析方法,就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中国进出口受到疫情的周期影响。2020年到2022年,中国外贸得益于国家强有力的防疫政策,实现了非常规、非周期的快速增长,并在2022年中期达到破纪录的高点。因此,进入2023年,随着世界其他经济体逐渐从疫情影响中恢复,全球供应链也基本回归正常,中国外贸整体数据相对下降,并大概率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规模和比例,是情理之中的。如果对比疫情前的2019年,今年7月份的外贸数据依然有近30%的增长幅度、且结构改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更高,说明中国出口部门的宏观状况依然不错;而且,仅仅7月份中国的外贸顺差就超过800亿美元,全年有望挑战万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外汇储备将继续得到夯实,怎么能说外贸部门的竞争力差了呢?

另一方面,在外贸部门,传统的中小企业面临更大压力。今年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改善,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具有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例在大幅增加,因此宏观数据虽然不差,但一些中小出口企业依然面临困境。其原因并不复杂,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散去,中国外贸出口下降最快的,就是传统的来料加工、贴牌代工业务等这些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品类。它们原本在疫情前就已经纷纷外移,只不过中国的成功抗疫让这些细分领域有了短暂复苏的势头。说白了,我国外贸总体数据还在增长,但利润更多流向了有技术积累的高科技企业。

对房地产泡沫的挤压、外贸进出口回归疫情前趋势,让中国内需复苏不可能回到房地产“野蛮生长”的时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7月份通货膨胀率为负。一些人因此就忙不迭地开始贩卖通缩焦虑,甚至鼓吹中国的通缩比美国的恶性通胀更可怕,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要知道,7月份之所以国内通胀率超预期为负,主要原因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超预期下跌。要知道,食品价格关系到十几亿人口大国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又是商业银行忠实的储蓄者,他们当然希望肉蛋奶蔬菜价格越来越便宜,这样他们放在银行里的钱的购买力就越来越强。归根结底,关涉百姓生活的食品价格涨跌也是社会财富分配的表征,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资本利得收入,这是基本国情。

从专业经济学角度,通货紧缩会抑制投资、最终拉低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速。因此,我们真正需要认真讨论的是,通缩预期会抑制中国农业或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吗?笔者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持续调研发现,得益于中央每年一号文件的行业地位、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的力度,中国农业在过去10年不仅不缺少投资,而且是在巩固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持续高密度投资,中国农林牧副渔每个细分领域的资本密度都在持续增加,国家补贴和社会资本都浸润其中。东三省的集约化大农场、生猪黄花鱼等家畜水产的规模化养殖、四季蔬菜大棚、优化品种林果业等现代农业鳞次栉比。

与制造业类似,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投入,带来农产品的高产出、高质量、低价格,坊间戏称为“产能过剩”。展望未来,相比于欧美日发达国家,中国基础农产品的价格还将相对极低,彰显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和升值潜力;另一方面,老百姓餐桌上的生鲜食品和预制菜将愈加丰富,价格也会更有细分的档次差别,跨地域物流冷链、物联网、产地高品质认证还将吸引大量资本,践行遍布神州的、造福百姓的菜篮子工程。

(许维鸿,作者是甬兴证券副总裁)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