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学术挂名”当休矣


(资料图片)

原标题:“学术挂名”当休矣

据《半月谈》报道,近日,全国多所高校发力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提出要彻底清理存量,坚决遏制增量风险,引导科研人员强化科研诚信意识,坚守科研诚信底线。

“学术乃天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论文署名的严肃性在于,它不仅代表着科研成果的归属,同时也是“文责自负”的承诺。去年9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22部门印发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明确指出,“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等违反论文、奖励、专利等署名规范的行为”,属于科研失信。

“学术挂名”之所以能长久存在,与学术圈的生态密不可分:有的是沾光式挂名,挂上知名专家或领导的名字,以求为论文“担保”,增加刊出的可能性;有的将署名权作为攀附大人物的“投名状”,一心搞“圈子文化”;有的则是利用手中权力,强行挂名,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还有的为了职称或者职务晋升,直接花钱购买论文……毋庸讳言,挂名大多与评职称、申报各种“帽子”有关,论文、专著、教材都是评审过关的“硬通货”。这也是学术成果变成“唐僧肉”的重要原因。

早在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就为“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划定了红线。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中,“不当署名”被正式列入学术不端范畴。“学术挂名”是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学术不端更事关个人诚信,关乎科研生态与社会进步。当前,学术界有一种趋势,过分将学术论文作为考核工具。在这种“指挥棒”作用下,学术论文逐渐异化为牟取利益的工具,这才导致“学术挂名”乱象丛生。这种乱象,伤的是公平竞争,损的是学术尊严,侵蚀的是科研净土。

狠刹“学术挂名”的歪风,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联合起来,下深功夫、花大力气整治学术不端。要以清理“学术挂名”为切口,以“零容忍”的态度治理学术造假,铲除滋生学术乱象的土壤,教育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爱惜自己的学术名誉,守卫学术尊严,自觉对学术不端说“不”,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另外,学术评价“指挥棒”也要因时而变。学术评价是人才选拔和成果激励的关键一环,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术生产体系。解决“学术挂名”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改变当前单一、僵化的职称评审制度、学术评价导向,代之以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审体系,克服论文“重量轻质”的弊端,才能让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学术圈不是生意场,更不是名利场。向“学术挂名”亮剑,就要正本清源、回归本真。让权力寻租者无从下手,让投机取巧者没有门路,才能产出更多优质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潘铎印)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