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让高铁车厢多一点暖意

原标题:让高铁车厢多一点暖意

因为孩子在高铁车厢里哭闹而造成矛盾冲突的例子屡见不鲜,最近一个在网络热传的视频,却向公众展现了不一样的景象。


(资料图片)

在视频中,5个月大的宝宝哭泣不止,年轻的父母拿他没有办法,显得手忙脚乱。此时,后排座位上的几个阿姨不仅没有责怪孩子“吵闹”,反而主动上前帮忙哄孩子,宝宝也立马不哭了。

这幅温暖的画面感动了许多网友:“这才是社会应该有的样子,多好,比吵架好多了”“这才是高铁正能量”“这才是温暖的中国”“这才是双赢”“互相谅解”“大爱”……

这些年来,关于“喧闹的车厢”的讨论总能被推上热搜。应该看到,问题的根源不仅在车厢里,更是作为公共场所的车厢到底属于谁、如何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等严肃话题。尤其是“熊孩子”“厌童症”等概念在网络上流行之后,从另一个侧面加剧了舆论场的撕裂和对立。

但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些登上热搜榜上的新闻也都不是什么“大事”。孩子毕竟是孩子,很难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些哭闹实在是再正常不过。既然大家都是从童年一步步成长,那么只要多些换位思考,敬畏公共空间,理解为人父母的不易,很多所谓的冲突和“热闹”,其实本可以避免。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视频显示的,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不是不管孩子,只是力有不逮。也许我们未必能和后排座位上的阿姨一样能干,但至少我们也可以选择体谅、理解,送上力所能及的一份善意。公共场所属于每个人,但只有人人都懂得让步、妥协,才有可能形成和谐的环境。

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互联网,正在让公共空间无限扩大,也会把一些本不起眼的事件无限扩大化。其结果就是,本来是一节车厢里的“小事”,会通过屏幕放大到整个网络,乃至整个社会。这样一来,无论是现场的见证者,还是和事件本无关系的网友,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于是事件的严重性也被不断夸大。

更重要的是,不少平台热衷于捕捉此类瞬间,并把它们当作“流量密码”。在不断制造热度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扭曲整个舆论场的心态。连续的争吵和撕裂,也让更多人无法理性、平和地看待车厢里的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必要的防备心理。这样的“网络狂欢”并不可取,也提醒我们,面对所谓网络热点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清醒。

事实上,热搜榜上的话题未必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公众的心声。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孩子在高铁吵闹的行为,78.8%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自觉管束好孩子,44.6%的受访者认为婴幼儿哭闹是天性使然,社会应对孩子多一点包容。

也就是说,和网络上的刻板印象恰恰相反,高铁车厢里的暖心一幕才是更普遍的现象。应该相信,大多数乘客都是善良、大度的,大多数孩子给我们带来的也绝不是“吵闹”。既然如此,不妨让我们都多一点体谅,让高铁车厢里多一点温暖。(余晓)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