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苏州近500年前的金砖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图里藏着答案

不仅能了解古代相城地区制造御窑金砖各道工序的宏大场面,还能窥见当时工人的生活场景……近日,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张朋川发表了论文《御窑金砖是怎样炼成的——明代〈制砖图〉册和作者考》。

通过考证,张朋川认为《造砖图说》是我国最早阐述制砖代表性工艺的著作。其图本《制砖图》册现藏于美国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共有10幅制砖的画面。通过连续的宏大画面,详细展现了近500年前相城地区御窑工人制造宫廷细料方砖的各道工序和真实劳作场景。

《制砖图》为《造砖图说》图本 详细记录御窑金砖各道工序


(资料图片)

“最近,苏州考古研究所在相城高新区元和塘两侧陆慕老街商住项目地块发现一处明代金砖窑址群。我也去了现场,了解到美国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制砖图》册,于是开始了研究。”张朋川告诉记者。

嘉靖十年(1531),明代建筑学家张问之奉旨到苏州府陆墓等地督造宫廷建筑细料方砖五万块,历时三年多才完成。在此过程中,感到工人采炼烧造方砖不胜其累,张问之撰写和绘制了《造砖图说》呈上朝廷。

张朋川指出,原书已不存,其提要收录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其中概述了御窑方砖的各道工序。

“掘而运,晒而锤,练泥,瓦以晞之,勒以铁弦、踏以人足,制坯、修坯、窨水、出窑、审验选砖。我发现十个画面和十个工序解说完全对应。”张朋川说。

按照造砖从取土到烧成验收的顺序,通过《造砖图说》本、《请增烧造工价疏》本与《制砖图》本进行比照,张朋川发现文本与图本的各个环节是吻合的。考证得出,明代著名画家周臣所作的《制砖图》册正是《造砖图说》的图本。

我国最早阐述制砖代表性工艺的著作 反映苏州明朝市民阶层真实生活场景

张朋川考证认为,附有介绍相城地区御窑金砖采炼烧造过程的《造砖图说》(1531年)是我国最早阐述制砖代表性工艺的著作。比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要早一百多年。

“相比附有较为简单插图的《天工开物》,《制砖图》册作为《造砖图说》的图本,不是简单地示意工艺技术,还详细描绘了工人工作的生活场景,是难得的描写市民阶层生产、生活的写实画作。”张朋川说。

长者送水

画家对造砖劳作的环节和姿态观察细致入微,如挑担上舟中倒土,挑土者拉担绳倒土。这些画面不仅全面展示了造砖的工序,连工人坐地吃饭、长者送水、工人喝水等生活场景也一一呈现。可以说,《造砖图》既有大场面又有小细节,既有生产活动又有生活气息,是一册展现工人群体的人物画。

两组担土人互相打招呼

图中的砖工是以群体出现的,担负着造砖各个工序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全面揭示了烧造御窑金砖精益求精的工艺要求和不堪重负的劳作艰辛。

出窑图中的工人吃饭

“对于现代人了解明代官造的诸多真实细节,比如真实的御窑形态和采炼场景、百姓生活的部分面貌等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绘制出与文人画意趣不同的以民为本的人物画,这在吴门画派绘画史上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称作最早描绘工人群体劳作的具有经典意义的画作。”张朋川说。

“工到水磨土成金。苏州的细砖文化影响了自明代以来的建筑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州人的生活方式。在现当代,我们苏州也应该发挥精工细作的优势,把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有机统一起来。”张朋川说。

陆慕元和塘古窑遗址

陆慕元和塘古窑遗址为明代金砖窑址群,系2020年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南京大学组织的考古勘探队伍在对相城高新区元和塘两侧陆慕老街商住项目地块进行考古前置工作时发现。发掘工作历经前后两个阶段,近一年时间。

遗址的总发掘面积达1618平方米,被划分为4个区域。其中,二区的埋藏最为丰富。该处已出土明代金砖、宋代陶灯等文物70余件。新近发现的“陆慕窑炉”、晾坯区、大型沉淀池、沿河砖路等独具江南特色,对探源苏州文明、研究江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看苏州新闻客户端

作者单位: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 作者:丁瑜天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标签: 苏州近500年前的金砖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图里藏着答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