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漫 >

报道:定格动画神作,它是我甜蜜的童年阴影

作者 / Dear Cosmos 编辑 / 思考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这样的童年阴影,我觉得自己是十分幸福的。”

不知不觉间,一年一度的万圣节又来了!

在这个“不给糖就捣蛋”的诡异搞怪之夜,还有什么比一部惊险刺激的恐怖电影更应景的呢?——引流大师网飞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重要的节日。

它在10月28日释出了哥特范十足、恐怖感满载的定格动画电影《温德尔和怀尔德》(Wendell and Wild,一译《恶魔兄弟》)。

本片最大的宣传点,除开有金牌喜剧搭档“黑人兄弟”(Key & peele,基和皮尔)参演助阵之外,其导演更是来头不小——他就是创造了《鬼妈妈》的定格动画大师:亨利·赛利克。

这是他在《影子之王》项目被皮克斯叫停之后,耗时七年的全新力作,实在是叫人想要一睹为快~

但是在期待新作之余,我们也不妨来回顾一下亨利·赛利克的成名作《鬼妈妈》——相信电影频道播放的国语配音版本,会是不少孩子的童年阴影吧!

如今再回看这部13年前的经典作品,我们不止会和古灵精怪的卡洛琳一起经历冒险、感受悲喜,还会深深沉浸于赛利克缔造的奇诡世界,折服于定格动画的艺术灵韵。

△以下内容涉及《鬼妈妈》剧情剧透,请酌情观看——怪诞的狂想:德国表现主义还魂

提起黑暗童话类型的动画电影,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总是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僵尸新娘》、《科学怪狗》都是他的代表作,再加上《剪刀手爱德华》、《理发师陶德》、《断头谷》等等作品,蒂姆·波顿简直就是怪诞邪趣的代名词。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波顿第一次制作定格动画长片,其实是和亨利·赛利克合作的——这就是1993年出品的《圣诞夜惊魂》

彼时的波顿刚刚完成了《阴间大法师》89版《蝙蝠侠》,在好莱坞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在迪士尼当动画师的时候想出来的关于万圣节之王的故事了!

由于波顿偏爱定格动画的质感,但是制作起来相当费时费力,迪士尼当时并没有通过这个剧本,波顿只好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分享给了几位同窗和同事,其中一位就是同样对定格动画十分痴迷的亨利·赛利克。

后来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完成了这部足以改变迪士尼动画作品格局的定格动画片。

本片不仅在人设上十分大胆惊奇,还采用了歌舞片的形式:用定格动画来表现歌舞?!没有对自身导演水平的充分自信,肯定是不敢揽这个瓷器活儿的。

只可惜,这部十分“惊世骇俗”的动画作品为了在宣传上平稳落地,选择了用蒂姆·波顿的名头来保驾护航,而完成处女作的亨利·赛利克却变成了幕后英雄,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观众愿意把这部作品归到蒂姆·波顿的名下,甚至将亨利·赛利克简单地视作波顿风格的复刻者或继承者,对于这位定格动画大师而言,这是不甚公平的(详情 请见我们往期文章→他导演了最著名的圣诞题材动画,但光芒却被蒂姆·波顿掩盖)

不过我们也确实可以从《圣诞夜惊魂》中看出赛利克与波顿共同的风格特点: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借鉴与发扬。

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欧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流派之一。表现主义强调用极端的形式来表现人物主观感受到的心理真实,反映到电影中就是扭曲、变形、夸张、奇幻的视觉形象,往往是超越人们的惯常认知的。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为了表现出物质现实中所不具备的心理现实,就在舞台布景上下了大量的功夫,那些轮廓阴影全部都是人工绘制的,那些扭曲的道路和楼梯也都是实实在在地做成那样东倒西歪的。尖锐的锯齿,深长的暗夜,染色的画面,蹊跷的事件,怪异的人物,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集齐这些要素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成为黑色电影以及众多恐怖电影永远开采不尽的宝库。

显然,波顿和赛利克也深受其影响。

当亨利·赛利克终于摆脱了波顿的阴影,开始自己独立制作定格动画长片的时候,他的趣味依旧没有改变,在让他声名大噪的《鬼妈妈》中,我们也随处可见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

比如在人物形象设定上,对某一个特征进行夸张:高大的B先生,“胸怀博大”的演员姐妹,都在试探观众对人体接受度的底线;

包括可爱的女主角卡洛琳,导演也故意让她的身形不那么正常,相比起她圆圆的脑袋,她的四肢尤其地细长;

林中小道的布景和拍摄角度,以及对阴影的呈现都非常突出;

用明显不同的色调来对应卡洛琳内心不同的感觉:死气沉沉的现实世界是病恹恹的灰绿色,而美丽奇妙的梦中世界则是温馨明亮的橘红色;

以及俯拾即是的斜角镜头(DutchAngle),这一表现惊恐不安情绪的利器,也是源于德国表现主义;

至于为什么赛利克如此青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在谈论自己的创作理念时提到,对于动画的人物设计而言,“过于逼真是有些危险的”,因为“越靠近现实,动画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明显”。

因此,用风格化的、偏离真实的方式来描绘这个世界,这是属于动画艺术的特权,也是动画艺术真正得以发挥的空间。幻境与化身:冒险叙事的对折结构

《鬼妈妈》的故事结构十分简明也十分特殊,故事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小女孩卡洛琳因不满父母的冷漠,而在梦境中受到了鬼妈妈的蛊惑,最终她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拯救了自己和被鬼妈妈囚禁起来的受害者,回到了真正的父母身边。

我们会发现影片完全是一个“对折”的结构:

卡洛琳在现实中遇到的所有人物与事件都在幻境中被重新演绎,不断地形成前后对照,直到电影进行到50分钟也就是整部影片的中点处,鬼妈妈暴露出了她的真正意图,她要给卡洛琳的眼睛缝上纽扣,让她永远待在这里,卡洛琳幡然醒悟,要从幻境逃回现实,前后两段的仿佛在中点处对折了过来似的。

这种对折式结构是对好莱坞经典三幕剧结构的一种反叛,会让观众失去惯常的观影经验所带来的期待,从而让观众在看到针线与纽扣的一刹那有些猝不及防。

影片用这种反常的叙事模式,加剧了表现主义风格带来的不安定因素,在叙事层面上加剧了恐怖效果。

影片的开头也非常有趣,在充满着锋利的钢针、紧密的缝线以及诡异的娃娃的引子之后(后来我们会发现这是鬼妈妈的视角)。

影片正式开场是一个处在密林深处、阴郁氛围之中的古堡,主角一家尚未登场,环境先于人物出现,导演想要观众先进入到情境之中。随后,一个穿着黄色雨衣的蓝头发小女孩走出房门,在掰下一根树枝之后开始了她的探险,没有任何自我介绍式的独白,观众只是跟随着她,突然她好像发现了什么危险迅速跑开——观众在正式认识卡洛琳之前,更多接收到的是恐怖的情境与氛围,直到另一个不知从哪里杀出来的人物怀比登场之后,我们才终于得知卡洛琳的姓名。

这种不介绍背景直接带出人物的方式,说明影片的故事采取的不是全知视角,而是限定于卡洛琳这一人物本身的有限视角,这样一来观众的心理就和卡洛琳的心理是同步的了:我们进入新的环境,遇见陌生的人物,会遭遇和卡洛琳一样的探险的心情。

这种叙事视角带来的效果有二:

其一是能够十分方便地进入卡洛琳的心理活动和她的梦境,观众所见全是卡洛琳主观心理滤镜之下的景象,会很容易被带动情绪;

其二是让观众的视野和卡洛琳一样被遮蔽起来,无法看清事件的真相,在幻境中奇妙瑰丽的事物露出邪恶丑陋的本相时,我们才会和卡洛琳一起发出惊叹。

在卡洛琳的限定视角之下,我们同她一起经历了幻境与化身,那扇小矮门仿佛爱丽丝在森林里遇见的兔子洞,而我们和卡洛琳都是患有“爱丽丝漫游综合征”的探险者,被琳琅满目、络绎不绝的幻象蒙蔽了双眼。

我们先是和卡洛琳一同沉溺于幻境世界的美好,而后又和卡洛琳一起悔悟了现实世界的本真,那条细窄的往返于两个世界的通道,代表着我们在幻境与真实之间的徘徊挣扎。

于是冒险叙事的对折结构在影片中不断地被预演、重演,因为这种对折结构其实就内置于我们的心中:我们在生活中也不断地往返于幻想与现实。这也是为什么卡洛琳的故事如此让人着迷,因为它满足并释放了我们对幻境的欲望,从而更好地面对真正的生活。

执念的破除:终将被打败的恶龙

《鬼妈妈》故事的原作者尼尔·盖曼,在书的扉页里引用了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的名言:“童话故事胜于真实:不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有恶龙存在,而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恶龙是能够被打败的。”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童话故事的一个传统,那就是一切邪恶终将被战胜。这一传统也是童话故事的弱点,因为这是一个既定的结局,如何让观众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依然被吸引?

《鬼妈妈》借鉴了许多童话故事中常用的手段,比如与恶魔签订契约、参与赌局,尽管恶魔能力强大,但它总是会喜欢和主人公玩游戏,虽说恶魔并不一定会遵守游戏规则,但是主角在赢得游戏之后她也会赢得自己的优势地位,胜利的天平一定会朝主角一方倾斜,观众也一定会在心里和主角站在同一战线的。

又或者有这样一个全知的向导角色,引领着主人公成长,必要时帮助她渡过难关,在《鬼妈妈》中就是那只神秘冷峻的黑猫,它也是全片唯一一个能够自由往返于现实与幻境的角色。

而《鬼妈妈》在叙事上与众不同的一点是,邪恶的一方是被主角自己发现和揭露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发生在卡洛琳内心的一场战斗,这让故事线的展开与主人公的心理成长结合得相当紧密,让叙事整体变得异常流畅。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鬼妈妈”的存在,其实是存在于卡洛琳内心深处的一种欲望,一种恳求,甚至是一种执念;而发现“鬼妈妈”的真面目之后,努力回到现实的卡洛琳就是学会了压抑这种欲望,破除这种执念——这就是卡洛琳获得的成长。

影片的结尾,也许现实世界的色彩并没有变得生机勃勃,也许父母对她的态度转变仅仅是因为完成了工作,但是卡洛琳的心理滤镜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不仅逃离了“鬼妈妈”,她甚至逃离了自己的父母,因为她已经成为了一名独立自主的、勇敢过人的小女孩——我想,这便是尼尔·盖曼在书中引用那句话的原因吧,真正的恶龙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你所要做的不只是发现它、知晓它的存在,还要努力主动地去战胜它,这是童话所能给予人们的最深刻的力量。

遥想当年第一次在电影频道看到《鬼妈妈》的时候,恐惧、惊奇、兴奋混杂的情绪在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时隔多年再次回看,我不仅没有觉得幼稚,反而越发折服于影片精良的制作、跌宕起伏的故事、活灵活现的人物,有这样的童年阴影,我觉得自己是十分幸福的。

相信每一个孩子在长大后回看这部作品,都会发出一样由衷的感叹吧!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标签: 蒂姆波顿 黑暗童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