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议:随心浅谈《漂流少年》
(资料图)
作者:鱼
如果要给2021年的原创动画排名的话,《漂流少年》可以算进笔者心目中2021年最佳原创动画前五名。但实际上《漂流少年》从开播到完结,观众对它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觉得好看的人认为它是跨时代的作品,拥有丰富的内容和令人深思的内核。相反,也有人觉得它节奏混乱,观感不佳,主线不明。因此这部番也被大众贴上了电波系、意识流的标签。如今面对《漂流少年》褒贬不一的评价,其实主创团队早就有所预料。《漂流少年》作为一部实验性原创动画,其监督夏目老师也在访谈中表露了“世界观中,表达方式可能有点乱来,所以‘不明白’也可能是故事的正确答案。”这也是笔者随性写下这篇主观性极强的杂谈的原因,想以自己的视角在此带领大家进行一次漂流,走进《漂流少年》。
先来谈谈世界观吧,我们在前期的观影过程中会发现制作组添加的一些“复古小玩意”,例如GBC游戏机和掌上电脑等这种充满年代感的物件,但同时也会看到例如智能手机一类的现代电子设备。夏目监督将《漂流少年》设计成了一个描述现代和过去的产物共存的,超越了时间空间的世界观。在空间上,整个异次元如同箱庭世界一般,各式各样的世界塞填在其中。而在时间上的话,用动画中的原话来描述「在这座岛上,东西损坏后就会一直处于损坏的状态」、「学校里面的东西被损坏后,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原样」、「(我们)就算受伤了,过不了多久就能恢复」。
尽管《漂流少年》所讲的故事内核可以用简短的一句“主角长良从少年成长为大人的故事”就足以概括,但是这样的描述是极其敷衍的。笔者为了后续的展开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内容。《漂流少年》讲述了在漫长的暑假已然过半的8月16日,聚集在学校里的中学三年级学生·长良以及同班的36名同学连同着学校被传送进了一个异次元空间,在异次元中,少男少女获得了超能力的同时,也开始了他们的漫长漂流。相信大部分读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不是经典的少男少女奇幻冒险的故事吗?标准的青春片既视感呀!”。笔者最初也这么认为,但随着剧集的开展,事情也随之复杂开来。在笔者看来,漂流少年是青春片,也是伪青春片。 其实细看《漂流少年》在第一集呈现给观众的要素,其中有少男少女、漂流、异次元、冒险、奇幻色彩。这些不就是青春片的常见要素吗?为什么笔者会说是伪青春片呢?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前期的剧情中故事内容也十分贴合这些标签。故事里面也包含着个体与个体间的怀疑与对质,集体与团队之间的对质和冲突。主人公长良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获得了成长,交上了朋友,他的性格和处事态度上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么看来《漂流少年》妥妥的青春片。
可《漂流少年》故事中期迎来了转折点。故事讲述了主角所属的团体中,一位名叫拉吉塔尼的角色,他将主角们带到了一个是电影院的世界进行着重返现实的实验,这个电影院中存放了许多记录着过去的胶片。在这个电影院中可以将记录着过去片段的胶片与现实剪辑在一起,如果拿着新剪辑的胶片放进放映机里播放,那么则有希望可以影响现实。但条件是需要主角长良来观看这段胶片,也就是长良需要观察这个新形成的“现实”。
笔者需要先在此更正一下前文在世界观上的描述。笔者之前所写的异次元如同箱庭世界这一观点仅限于对前期剧情的理解。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笔者判断,整个异次元的世界都是通过“主角们”的无意识观察而创造出来的。这个“主角”不单单指长良一人,而是指所有漂流的团体中的“主角”。异次元并不是只有长良所属的这个团体,在他们更早的时间线上就已经有其他团体来到了这个异次元并开始了漂流。长良一行人所到达的世界均为长良进行无意识观测创造出的世界或之前漂流的团队中的“主角”所创造的世界。主角一词可以用另一个词代替——观测者。因此,我们也得知了为什么需要长良观看这段胶片,他在这次漂流中是位于观测者的位置。在他观察之后,才能确定为“现实”。这不禁让笔者想到薛定谔的猫,我们必须位于观测者的位置,打开盒子看了里面的猫的状态,才能知道猫是否还活着。而长良也是必须要看了这段胶片才能确定对现实产生影响。但长良也仅仅是观测者,他不能改变结局。在打开薛定谔的盒子前,长良一行人有着回去的可能性,但打开后也就意味着结局以定不能改变。而答案是他们重返现实失败了,并且得出了失败的原因——他们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品。
就此,少男少女的奇幻冒险故事发生了转变。这也是笔者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在这次的观测结果被定性为失败后,他们经历了一段迷茫的空窗期。而这段时间里,团队也发生了分化。可能因为观念不同,可能因为失败带来的打击,在这一次事件后全班分为了不同的团体,并开始了自己的漂流生活。有的选择放弃理解,尝试享受漂流,有的则继续寻找着结束漂流的方法。
笔者在这部动画中最喜欢的是一名叫做瑞穗的角色,她在这一次漂流中成为男主朋友,并一路陪伴男主漂流。她的一句台词我印象深刻,大意为“我们在这,这里就是现实。”在笔者看来这次漂流,就如同是一个现实小社会。而长良在这个小社会中抓住机会或者说运气比较好,正如拉吉塔尼所说「每一次漂流都是可能性」,长良抓住了实现自我改变的可能性,性格更加开朗,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这次漂流对于长良来说已经是成功了,而赢来真正的happy end 只需要找到回现实的方法 。
可回到现实后就会迎来happy end了吗?漂流之后,还是漂流。在长良结束异次元漂流后,看似已经获得happy end的他也只是从普通的中学生变为了工读的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他仍然需要漂流,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学业。电影院的bad end,回到现实的good end ,无论失败还是成功,生活都仍要继续,所以请不要因为一个结果而选择停驻不前。我们要清楚的认识,我们所处的就是现实,无论漂流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已经发生的事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抓住每一次漂流的可能性,在所有的可能性中,找到自身通往前方的正确道路。这是在笔者观看完《漂流少年》后所得出的最直接的感想。而笔者在这也希望正在漂流或者还未漂流的人,希望你们与长良一样不为过去感到后悔以及拥有迎接未知的勇气。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夏目监督在制作幕后采访中提到过《漂流少年》的脚本制作。制作组会原本设计两话的脚本内容,然后将两话的脚本内容塞进一集动画中,再通过适当的删减,来使24分钟的动画内容丰富。但这样的处理,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量的人物台词信息需要整理,同时加上动画主题的晦涩,经常在处理大量的信息台词后仍会对角色的行为,剧情的安排感到迷茫。但其实夏目监督说过《漂流少年》地演出,不通过有台词的独白,而是通过画面将角色的心情传达给观众。也就是有时候只注重台词观看这部动画时,信息是无法全面获得的。某一时间某一角色他的内心活动要通过观众对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进行感性的理解。然后在这一套准则下,一个又一个故事发生,观众所需要整理的信息就十分丰富,有时在注意台词,则会忽视画面信息。这对于乐于研究的观众,观影过程中十分享受,但对于当作消遣的观众,可能就会觉得云里雾里。这是笔者认为评价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