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速读:挑起对立备受争议?专访“胶囊计划”短片《晴转多云,有时有蝌蚪》主创
以下文章来源于核子章鱼工作室 ,作者核子章鱼工作室
wuhu专访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号 | 核子章鱼工作室
(相关资料图)
“胶囊计划”系列短片正陆续上线bilibili平台,作为国产动画的一次新尝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核子章鱼工作室的年轻团队带来的《晴转多云,有时有蝌蚪》也在其中。
这部用动画讲述成年人亲密关系中信任危机与不安全感的短片,一经播出就毫无疑问地引起了热烈讨论甚至争议,讨厌的人认为它挑起了性别对立,感受到了冒犯,喜欢的人则说它真实,有类似经历可以感同身受。
今天我们就采访一下《蝌蚪》背后的创作者们,听听从他们的角度,创作《蝌蚪》是个什么样的经历吧。
(1)什么是胶囊计划
雪球(导演/编剧):个人理解是展现某些东西激发感官情绪的片子。胶囊这种东西感觉是治病用的,可能是对当下对本土原创动画营养不良的一剂良药?
宋岳峰(创意总监):当时B站找到我们说是有一个非常好玩的计划:关键词只有两个,情绪+药丸。我们团队长片做得久了磨得多了,对于更为放飞的短片就产生了很强烈的参与欲望。
卓然(策划总监):不同颜色的胶囊代表不同颜色的情绪,然后所有短片形成一个系列,还是比较自由的。我们习惯于长片叙事,也习惯了长片的载体形成的观影习惯和限制,能放手去碰长片中不会碰的题材,是个很有趣的尝试,毕竟,触摸敏感应该是短片最有魅力的地方了吧。
小艾(制片人):当初B站制片人给出“国内爱死机”和“新一代广告/动画创意团队”两个话题关键词就足以让我们觉得跃跃欲试了。短篇虽说就“精力的投入产出”而论,未见得划算,反而对故事设定的要求很高,但从它画面风格和影片节奏的探索上会有很大“玩味”空间,这是章鱼所热衷并愿意为此付出实验代价的。
(2)故事方向的确定
宋岳峰(创意总监):故事我们提了不少方案,有不少是比较个人和个性的,有关乎孤独的、也有非常放飞意识流的方向。最终选择了关于欲望的主题,一方面的确题材比较特殊,和其他团队的选题很不同,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在尺度上能有一些突破,是可以玩一下的方向。
谷霞(编剧):一年前,接触b站的胶囊计划,要以极致情绪为命题创作短片。个人比较喜欢爱情、奇幻的类型,一开始奔着比较甜美童话的方向去,然后发现故事的情绪张力不够,码不下去的时候正好想起之前自己写的一个短片故事,很简短,三五百字的样子。讲述一对感情和睦的夫妻准备生小孩,但这时丈夫发现自己有弱精症,他不敢告诉妻子,加上妻子频频晚归,他就开始怀疑妻子,然后通过一个神奇药丸去查看妻子的记忆,最终扰乱了妻子的记忆,让妻子彻底忘记了自己。
这个方向提交通过后,就和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讨论深化,明确了让人头皮发麻的黄色胶囊和产生爱情欲的粉色胶囊。
(3)一开始的故事构思
谷霞(编剧):深化的过程中,选择了蝌蚪这个意象,能指代浪漫的蝌蚪雨,也能代表欲望的精子。关键这个怀疑的过程,如何更动画的表现呢?我们设置了一个蝌蚪审判厅,让黑白蝌蚪代表丈夫脑内的两种人格,来对妻子的行为进行审判。
比如,今天妻子下班没有回家,而是去酒店了,黑蝌蚪和白蝌蚪就要根据这一回忆进行辩论,两方会有一个较量,结果就是白蝌蚪占上风,黑蝌蚪数量减少一些。但接下来丈夫又会有别的发现,原来妻子去酒店单纯是休息的,她发现了丈夫的秘密,不知道怎么沟通,这样审判厅里,认为妻子出轨的白蝌蚪又会减少数量,黑白蝌蚪又回到势均力敌的状态。
为加强冲突,我们还设置了一些跟妻子有过接触,可以迷惑丈夫的男性角色。像一个大胡子,他就是个默默帮助妻子的暖男,他很早就认识了妻子,当时两人还都是单身状态,然后大胡子就立下了不追到妻子,就一辈子不剪胡子的誓言。这样,黑白蝌蚪就要继续审判,最终这个审判厅只能留下一种颜色的蝌蚪,而这也就代表丈夫的想法。
当然这个审判的过程,就主要围绕妻子到底有没有出轨这件事上,这也不是大家想表达的。之后我们就简化了这个怀疑的过程,也去掉了弱精症这个设定,重新讨论起这对夫妻的人设,并将故事的视角放在了丈夫身上。曾经他是和妻子一起追逐龙卷风的有志青年,但在婚后他宅在家里,帮妻子清洗相片,而妻子则在外忙于工作,两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被不安全感裹挟的丈夫,决定查看妻子的记忆,并剪掉妻子记忆里任何会威胁到自己的男性。
一开始这确实奏效了,但妻子还是会记得工作,会与别人接触。他便继续深入妻子的记忆,消除更多的人,最终发现妻子记忆里最重要的人是自己,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他的行为最终导致妻子遗忘了他。短片主要讲述在两性关系中,一个人为了守护爱人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以此来探索爱情与自我的平衡、夫妻之间的信任问题以及经济基础对婚姻的影响。
卓然(策划总监):表达的核心是“不安全感”,这是亲密关系中常见的状态,也许与外部事件有关,与对方行为有关,但也许只与自己有关。我的主角与其说进入爱人的记忆,不如说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剧场,为了战胜假想敌而毁灭,想营造这样作茧自缚的窒息感。
(4)对于这样的题材,叙事上有什么挑战,叙事风格是怎么确定的
雪球(导演/编剧):就挺难的。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握好这么个相当敏感的题材。可以说一开始就预料到了会激起话题性,但是有争议有反思,其实是件好事。
从叙事上来说主要是故事时间跨度比较长,要用情节展现情感的变化,同时还需要精简来应对短片的时长控制。所以就删减掉不是特别核心的元素,把视角也压缩到只有男主角一个人,用单一视角叙事来呈现。这样一来我们只能通过男主角的视角来看女主角,看上去信息是残缺的,但实际上女主角也有一条比较清晰的隐性故事线埋藏在情节中和背景美术设计中,不过这个需要比较仔细看才能发现。
(5)美术风格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雪球(导演/编剧):一开始就决定因为这是一个很现实主义的故事,所以要做非现实的美术来拉开距离,制造一种叙事的陌生感,让观众有新鲜的体验。所以想走很卡通很可爱的路线,因为是爱情有关的故事,所以加入了一些浪漫主义的citypop和蒸汽波美学元素。个人又比较喜欢平面美学吧,基于以上理由确定了主要的美术方向。
在此基础上具体设计交给了hhuuaazzii老师,他在设计中加入了他自己的创造,最后出来的美术风格非常独特,比我设想的好一百倍,它脱胎于传统的平面复古美学,呈现了一种比较奇特的景观。
(一些早期概念图)
hhuuaazzii(美术总监/动画总监):剧本中“蝌蚪雨”的意象给予美术在风格上很大的空间,视觉探索就从这个场景开始的。因为没有现实景象可以参照,所以就能更自由地从主观出发构建那个迷幻世界了。
(6)音乐风格及主题曲
雪球(导演/编剧):最初改写故事的时候非常头疼,找不到方向,无意间听到了大都会乐团的歌,尤其是这一首《今日晴》一下子就让我找到了一种复古浪漫的基调,加上片头播报给我的灵感,可以说整个故事都是从这首歌出发的。最后做配乐的时候也有考虑是不是新写些曲子来替代,但最后认为还是这首歌最能把握高潮戏部分的情感,所以就还是保留了这首歌。
以这首歌去串联情节,很多地方都用作了BGM。其他部分的配乐则选择了电子乐,我觉得很适合美术风格。跟音乐的沟通对我来说比较麻烦一点,因为经验很少,所以有点点困难。总之就是掏空了我所有音乐方面的知识储备。中途还更换过合作人,最后MHP老师顺利的理解了我的需求并做出了合适的曲子。
(导演雪球在混音室中)
MHP(作曲):我之前做过独立影像和现代舞戏剧的配乐,但动画的确是第一次。想做出一些疏离感,因为整个故事是一个奇幻故事,音乐不希望有明确的旋律线,氛围营造更为重要。
鐘引泓(大都会乐团主唱):老實說。我其實不明白為什麼「今日晴」會是動機哈哈哈。不過這個動畫作品我很喜歡,雖然最後是個意料之中的結局,但是我覺得導演的調度和邏輯都挺有想法的。我感覺這個短片討論的問題是「壓力」,其中一些橋段也會讓我能夠想到自己身上的事兒。人不願意接受自己不夠強大,所以才會找各種藉口,傷害愛自己的人。這是我的想法了。
(7)关于制作,从故事版到美术实现到动画到三维/二维的一切
雪球(导演/编剧):故事板绘制其实是用剧本大纲来进行的,所以很多情节和叙事节奏上的东西都是边画边想。美术设计的时候因为人手不太够所以自己也加入了进去,画了很多照片道具和背景,好在这种风格我还比较擅长。
我们用的三维来制作layout,在此基础上进入二维原画绘制。部分镜头的背景使用了三渲二技术,还有部分背景则使用了三维简模投射,这样既有空间感,又能保持绘画的统一感,看起来效果还挺好。二维动画这块因为有hhuuaazzii老师在负责,所以基本上我比较放心。
hhuuaazzii(美术总监/动画总监):三维二维的选择经过一些纠结,具体可以从制片阿旭那里了解到,时间是主要问题。
二维动画由范雯画第一幕是正确的选择,后面的绘制如果能达到那样的水准就会更完美,大家在封控期间能按时做出来真是很不容易。后期由澧泉的周晶来操作是很放心的,乐于实验探索的后期给全片美术呈现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范雯(原画):在蝌蚪的制作上,我主要负责了片中婚前男女主恋爱段落的角色动画工作,从动草一直到上色,全部在二维动画软件tvpaint中完成,场景则是由三维制作人员制作。
在拿到分镜和三维故事板之后,在tvp里先进行了动草的绘制,在hhuuaazzii老师通过之后继续清稿以及上色,在这之中会有一些造型或动画上的修改,整体就是传统逐帧动画的绘制流程。因为是二维动画在三维场景中的绘制,在这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三维机位的转动镜头,在制作之前毫无头绪,hhuuaazzii老师提点之后才知道角色画原地转动,之后通过合成可以实现与场景的融合。
然而一直到那个镜头完成我都无法想象最终的效果,结果竟出乎意料的没有出现抖动之类的问题,不过相对的,也有点看不出是二维动画,而更像是直接用三维方式出来的一样,既非常惊讶同时也稍稍有一点遗憾,但以后再遇到相似的状况时,便知道如何应对了,学到了一些东西,很开心哈哈。
王旭(执行制片人):我主要是负责制片工作,像前期的预算及工作计划人员安排、制作的跟进和协调、影片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提交等。
由于影片导演希望整个影片视觉感更2d化,一开始想用全3d三渲二的表现形式,但制作中发现3d角色动画无法满足导演对表演的需求,经过和制作团队的协商和测试,最终采用2d角色和3d场景结合的方式。
(从故事版到完成镜头)
我们安排了3d团队制作场景和镜头运动,2d团队绘制角色和场景效果,然后由后期团队合成再一起,在和团队沟通过程中比较麻烦的就是如何把2d绘制的角色完美的和3d投射的场景结合,从风格透视效果都要完美融合,而且每场镜头运动效果还不一样,跟进协调工作和文件交接工作还是比较繁琐的,但最后效果还是不错的,感谢后期团队的支持。
向茜(美术设计):我在“蝌蚪”里主要参与了美术设计的工作,挑战就是如何偷偷往里塞18+内容(不是)。
“蝌蚪”的美术风格想要有一定实验性探索,这大概是整个团队从最开始就默认的共识。故事背景发生在现代中国某个小城市,又有成人感情的关键词,不免让人想利用一些有特色的本土文化把内容做得有趣些。探索的格根基来自一些独具乡土气息的审美风格,比如公园里的天鹅船,土味又常见的霓虹灯牌等等。选取元素再把它进行简约化提炼,想要形成一种荒诞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迷幻的白炽光走道,火焰喷枪上大写的爱,整个城市也浓缩成了几何图形的拼接,从美术到故事全都弥漫着一丝失真的味道。
美术设计因为理念一致几乎没有遇到问题,问题只有是不是做得还不够有趣和精炼。球导的口味包容性很高,感觉自己已经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但她过于顺畅的接受过程还是让人不免怀疑,是不是放得还不够开。(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合作更刺激的作品。)
张智(美术设计):我这里主要负责的是部分背景绘制,火焰的概念设计和片名的后期制作。
(经历了多次尝试的火焰效果)
参与制作的片子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从未尝试过的领域,所以在绘制的过程中,探索新鲜的东西是非常有趣的。当然,对于自己来说,新事物的开拓也是困难的。因为我曾经独立制作过两部短片,所以一方面我明白在商业化或是半商业化动画中出现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多么难能可贵,我也会尝试加入其中。另一方面,独立制作两部短片的经历也为我在全流程的各个环节中留下了一些经验,在我看来,这种学科交叉对于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方案是有巨大作用的,在探索新的领域时,单一方案往往无法完全的解决所有实际问题,那么为了达成最终需要的效果,就需要在其他环节寻求灵活的变通,而这种学科交叉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浪花(美术设计):因为导演的色彩小稿和素材都已经准备十分充分了,所以我在细化背景的时候也是得心应手,效率十足。
(8)制片周期如何,按计划进行吗
雪球(导演/编剧):去年十月份开始进入项目,到今年八月结束,差不多10个月,基本顺利按照计划完成。
王旭(执行制片人):先行版PV从9月中旬开始11月10日结束,周期用了快2个月。正片周期用了10个月,6月底提交了正式版PV,7月底正片完成。整个制作过程还是比较紧张的,加上3-6月上海疫情的影响,大家都被隔离在家,各个环节进度都比较缓慢。但最终还是按时完成了,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
(制片本人亲历的方舱实景)(9)制作过程中攻克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雪球(导演/编剧):制作进入中期后突然被封控了俩月,正常进度完全被打乱,二维动画和后期的交接和配音都只能在线上完成。我至今都没有见过配音演员们。但是感谢网络,最后还是顺利完成了。
王旭(执行制片人):一个是周期,一共就10个月时间,要完成一部10分钟的短片,还是比较紧张的。一个就是表现形式,2d和3d的制作选择让整个流程上进行了重新规划,在3d场景和2d角色结合的问题上和制作团队进行了多次测试,最终给到了导演想要的效果。(10)做长片和短片的不同之处
雪球(导演/编剧):周期、体能、心理准备都完全不一样。相比起来短片对内容和制作上会更灵活一些,能探索的东西也更多,但是长篇的优势是能够更浸入式的去体验一个故事。有时候在做长片之前先做一个短片来展现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王旭(执行制片人):短片的周期比较短,像剧本、美术、制作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去完成,而且一般短片参与的人员不会太多,这对主要创作者要求会比较高,压力会比较大。但制片管理上人少相对会好协调一些。
长片的内容比较多,通常周期比较长,参与人也多,但周期长人多就需要制片有合理时间和人员安排,以及协调各方资源才能去完成长片的内容。制片工作会比较复杂繁琐,一般需要多个制片一起配合。
宋岳峰(创意总监):主要短片更有风格张力表现的空间,也能体现更为极致的内容吧。长片要考虑的东西非常的多,要面对范围更大、更复杂的受众群。因为平时长片创作考量非常多,所以这次短片创作,我也希望导演能更多表现出自己的风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