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讯:【道德经】两版较读·三·无为而治
这一章的两版也没有太大区别。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出众。能力出众曰贤能,德行出众曰贤良,智慧出众曰贤明。
(资料图片)
不争,不争名夺利,不争强好胜。
即:不推举出众之人,使百姓不争名争强。
本章中的圣人就很明显可以看出是指统治者阶级了。要理解前三句,可以简单的反推,如果尚贤会怎么样呢?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百姓必然要分个高下。甚至社会推崇什么,百姓就都较着劲都去比什么,而这就违背了自然,违背了天道。
正如同上一章所讲的,个人可以有主观的概念,但社会不能有绝对的定义。
比如古时候举孝廉,有个人守孝守的自己面黄肌瘦,憔悴不堪,于是官府就觉得他很孝顺选他去做官,引得同乡人人模仿,都不吃饭,导致病死了许多。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以难得的东西为贵,使百姓不做偷盗抢劫之事。
这句话很好理解,为什么百姓要去为盗呢,因为价值差异引起了贪念嘛,那么不要有价值差异就好了嘛。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可欲,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欲是欲望,但在这里不能简单理解成欲望,因为百姓是不可能没有欲望或者说基本的生存需求的。而这里的欲望指的就是这些基本需求之外的欲望,而一旦有了这些欲望,百姓的心思就开始混乱了,色令智昏人为财死等等情况就开始出现了。
所以,看不到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的心思不混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的治理,是放空百姓的心思,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执念,强健百姓的身体。
虚,与实相对,就是空,但这个空不是让百姓脑袋空空什么都不想,而是让他们不要产生会导致混乱的欲望和杂念。让百姓顺应自然。
志,志向,但这里不能简单理解为志向,跟前面的欲望相同,这里的志向是指超出自己主观意愿或者能力的执念,最常见的比如分手自杀,不就是陷入非某人不可的执念之中了。
常使民无知无欲。
无知无欲是很容易被误解的地方。
无知不是没有认知没有知识,而是没有多余的理智或者说歪点子,也就是百姓都顺应自然,不整天胡思乱想些有的没的。
无欲就是前面说的没有多余的欲望。
即:一直维持(前面说的四点)使百姓不胡思乱想也没有多余的欲望。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让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敢胡作非为。
这句话也有些不好理解。
其实这句话是跟上一句联动的。首先智者是不同于百姓的,他们有智慧从而可以利用百姓的欲望,但当百姓无知无欲的时候,这些智者也就没办法利用百姓满足自己了,也就是不敢胡作非为了。
为无为,则无不治。
圣人的行为是顺应天道的,所以没有什么不能治理。
标签: 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