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家长申请退款遇重重困难

家长申请退款遇重重困难(主题)

解放日报记者 郑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留言板收到市民李女士的留言。她说,从今年8月起,15岁的女儿偷偷用自己的银行卡为游戏《原神》充值2万多元,直到她偶然取钱时才发现异常。她向米哈游公司申请退款,却遇到重重阻碍。

实名认证人已过世

“女儿是用她爸爸的实名认证信息注册了这款游戏,但去年底她爸爸已经去世了。即便充值发生在实名认证人去世后,游戏公司还是拒绝退款。”

李女士表示,孩子爸爸去世后,孩子充值使用的银行卡里几乎是家里的所有积蓄,要支付房租等。没想到由于平时疏于管理,女儿通过转账将钱先转到自己的微信账户,还特意删除转账记录,李女士数月内一直被蒙在鼓里。

今年8月第一次充值后,女儿一发不可收拾,分别在10月、11月连续充值了数十个“648元”档位的游戏道具,一直到卡里的钱花得一干二净。

李女士发现时,为时已晚。好在了解到米哈游有一个专门负责未成年人事务的米哈游“成长关爱平台”,注册后,李女士将充值记录、监护人信息等内容提交申诉工单,希望能退款。

没想到工单提交后,客服专员拒绝了李女士的退款申请,关闭了申诉工单,李女士拨打电话想询问原因,电话另一头却称,没审核通过就会关闭,不能再申请,并拒绝告知失败原因。

未告知申请失败缘由

虽然未告知原因,但李女士记得客服人员之前回访时着重询问的问题。

当时,游戏公司调取了该游戏账户的登录时间,发现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有不少次游戏上线时间在工作日的白天,而按照常理来说,正在上课的未成年人很难在课堂上登录游戏。而且,女儿的登录设备发生数次更换,似乎也能证明是未成年人本人登录游戏。

但其实,工作日白天登录游戏的原因很简单,由于疫情原因,学校采取居家网课的形式教学,给了女儿边上课边玩游戏的机会。客服人员发送来了十几天的数据,要求李女士进行证明,可持续数月的历史登录,想全部证明并不容易。为此,李女士特地找到学校开了网课时间段证明,提交给客服人员。

随后,客服人员在电话中询问女儿关于游戏角色、购买的装备、分别充值多少钱获取相关装备等一系列内容,这些问题女儿回答得基本准确。

但没想到回访结束后,客服人员便表示审核不通过,关闭了工单。

“女儿有可能拿几个手机,还可能借同学的手机上线,不能因为有一些对不上的地方就不给退款,别说女儿了,大人都不可能记得这么清楚啊。”李女士说,之后不论再怎么拨打客服电话,得到的回答都是审核不通过,并且客服明确表示,李女士没必要再申请了,结果一定是不通过。

为了验证客服人员的说法,记者拨打了米哈游“成长关爱平台”的电话,并向客服人员告知了工单序号和监护人电话进行查询,客服人员的反馈同样是拒绝告知失败原因,也拒绝提供处理专员的电话让记者联系,表示“只能我们外呼”。

拒绝退款家长可上诉

明明账号的实名认证人已过世,且大部分登录时间都能够对得上,但客服人员的“宣判”无疑是给李女士当头一棒。

游戏公司拒绝退款合理吗?记者咨询了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邢鑫。邢鑫表示,《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给游戏充值是一个民事法律行为,而且不是一个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金额达到两万元,很明显也不是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未成年人为游戏充值的行为,除非事后经其法定代理人,也就是爸爸妈妈的同意或追认,否则应认定行为无效。

邢鑫表示,想要追回孩子充值游戏的钱,家长可以先联系该游戏平台。若客服人员能解决便可直接追回,若不能解决,家长可以以对方为被告,向法院提起确认游戏充值行为无效或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之诉,以此来追回有关款项。整个过程最大的风险是举证不能,谁主张谁举证,否则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不过,在李女士这个案例中,邢鑫分析称,相对来说,更换游戏手机并不能直接证明非未成年人在玩,就这一点而言,游戏公司也有举证责任。

日前,记者再次联系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李女士的申诉工单又一次转发给工作人员之后,工作人员反馈称将重新审核。

复核中,工作人员重新核查了整段录音材料,发现在其他几个问题上的回答一致性比较高,因此重新进行了受理,已与李女士核对了金额,目前已报财务,将对李女士女儿充值的金额进行全额退款。


标签: 客服人员 民事法律行为 未成年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