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淮北:“三不”机制破解欠薪难题

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郑言

对施工总承包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搭建建设领域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监管平台,部门联动构建惩治欠薪的制度体系。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以“改革有解”思维,建立完善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欠不了”“欠不得”“欠不起”机制,一体化破解欠薪难题,成功帮助8765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2.49亿元,有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多项创新举措全省领先、全国推广。

近期,省委书记郑栅洁对此批示肯定,并在1月28日省委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作出表扬。


(资料图片)

制度先行

筑牢“欠不了”的安全防线

把好关口划红线。我市出台《淮北市施工总承包企业(房建、市政)信用管理办法》,对施工总承包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根据评级结果对信用不良企业在市场准入、行政许可、招标投标、资质管理等方面予以限制,实行重点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规范要求明基线。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明确实名制管理、工资专用账户和人工费分账、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工资保证金、先行垫付和清偿等要求。录入农民工实名制信息17.4万人,开设工资专用账户255个,累计发放57.66万人次劳动报酬52.48亿元。

推行担保增防线。督促建设单位向施工单位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用以保证履行工程款支付义务。

绿地夏锦苑等一批新开工项目开具工程款支付担保,在后续农民工工资发放上发挥重要保障作用,有效避免欠薪风险。常态监管不掉线,搭建建设领域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监管平台,实时在线掌握各项目的建设状态、进度、人工费用数额及拨付情况;定期开展根治欠薪专项活动,现场检查实名制管理、四项保证金缴纳、保证金执行等情况。2022年以来,通过监管排查处理欠薪隐患63个,对负有欠薪责任的16家建设单位、12家施工企业予以通报提醒,督促相关单位按时足额发放了农民工工资。

部门联动

构建“欠不得”的治理体系

设立专门机构。我市成立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专班,在市建筑工程管理处增设“农民工维权办公室”,在全省率先成立农民工欠薪维权专职机构。专门受理建筑领域农民工投诉,专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化解欠薪问题。

部门协同联合。出台《淮北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分类处理工作指引》,欠薪线索由行业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联合处理,及时立案查处;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欠薪单位和责任人,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有效推进线索快办快结。设立固定接访日,整合人社、公安、住建、信访等部门资源,开展根治欠薪集中接访,凝聚合力,提升效力。通过执法检查和日常来访线索摸排重点欠薪隐患项目和单位,在中秋、春节等重要节点,引导责任单位专人现场办公,在维权办监督下面对面协商,农民工平均维权时间缩短30%。

府检依法协作。市检察院和市人社局共同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检察监督与劳动保障监察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依法惩治欠薪、支持农民工起诉、督促相关部门履职等方面的职能优势,有效解决农民工起诉难、欠薪案件移交难问题,促进欠薪案件快审快裁快执,该项工作被最高检向全国推广。

从严惩戒

强化“欠不起”的震慑威力

完善惩戒制度。我市印发《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构建惩治欠薪的制度体系。出台《关于建立淮北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异常名录》,在全省率先将建设单位列入异常名录,被省住建厅作为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学习。

加大查处力度。全市立案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52件,发布两期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将拖欠工资(人工费)的14家建设单位、11家总包单位和5名个人纳入行业监管不良信用记录并在全市通报,形成对“恶意欠薪”的高压态势。

提高震慑强度。加强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的移送、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移送公安机关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15件,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16件,形成有力震慑和有效警示。

标签: 建设单位 劳动报酬 制度体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