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每月一题”重在强化解决问题的自觉


(资料图)

原标题:“每月一题”重在强化解决问题的自觉

新年伊始,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公布了2022年度“每月一题”成绩单:17个问题完成450项工作任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1.93%。今年,本市还将对规范物业收费、农村道路治理、供水供电保障等17个高频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千头万绪的事就是千家万户的事。作为一项城市治理创新工作机制,“每月一题”专盯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牵涉利益众多、多年未能解决的“硬骨头”“老大难”。两年来,从解决不动产登记难题,到根治欠薪顽疾;从遏制施工噪声扰民,到推动老楼加装电梯……持续攻坚中,相关方面为群众办成了不少实事好事。与此同时,针对某些新业态新领域出现的症结,主管部门及时填补制度空白,加快形成政策系统。以去年为例,共有105项政策随“每月一题”出台,让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事项更加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每月一题”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找准了靶向、汇集了力量。一方面,12345热线等方式收集到大量鲜活的民生诉求,“每月一题”正是利用了这一庞大数据库,对百姓问题总结共性、打包分类,变“一事一议”为“一类一议”。从个别到一般、从要素到系统,大大提升了效率。另一方面,很多事项解决所需要的职权和资源基层并不掌握,往往陷入“看得见的管不了”的尴尬。而在“每月一题”机制下,牵头主责单位明确了,分层调度方案理顺了,问题范围与治理主体实现高度匹配。随着各方为民办事的能动性被充分激发,自然就形成了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每月一题”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生,更是在强化一种主动发现问题、精准解决问题的自觉。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只要不断向前发展,就会随时产生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地域差别大、人员数量多,民生诉求多元。如果从一个区,到一条街,再到一栋楼,每一个治理单元都能变被动“等投诉”“等派单”为主动“上门找”“提前办”,整体效能就会大大提升。而居民群里讨论的大事小情也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吐槽抱怨也好,其实都是一种“意见箱”。俯下身子、打捞民声,基层治理工作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有学者指出,一个城市能否得到有效治理,取决于决策者对问题的建构,是否与民众认为的城市治理问题相符合,是否与城市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相符合。用好“每月一题”机制,更要发扬“每月一题”的理念,让治理与诉求精准对接,让城市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继续提升。(关末)

标签: 解决问题 社交媒体 工作任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