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环球焦点!孩子入学先培训家长三天?家校之间应多些包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孩子入学先培训家长三天?家校之间应多些包容

7月4日,一张“入学通知书”的截图,在家长群里传开。这则通知书是发给成都某小学2023级新生家长的,包含了写给家长的一封信、学校简介、学校的教育理想等内容,其中,引发家长们热议的,是在通知书的温馨提示部分,家长们被告知:学校将在8月19日到21日举行首次家长培训会,形式为线下,时间为三个全天。随后校方回应,“系自愿参加的公益讲座,通知表述不严谨引发了误解”。(7月5日 极目新闻)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观念更新,“家校合作”作为教育关键词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家长培训会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学校的教育想法不可能与每一个家长都达成共识,因此有一些观念冲突和争议是正常的。但这样有争议的信息动辄上网,往往会激起更大的矛盾。其背后也反映出了一定程度的家校信任危机、交流的缺失和学校的“无限责任制”。

从前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也主要来自家访、家长会或者普通信息来往,为何近些年反而流行起“家长培训会”了呢?家长要工作,恐怕难以抽空参加培训会;但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其他事务,也需要在事务与事务之间寻个空休息片刻,学校为何还要多此一举,惹人厌烦呢?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决定性作用。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学校的“无限责任制”。现在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学生成绩不好,在学校摔倒,在学校被霸凌,在学校霸凌其他同学……只要学生在学校出了问题,都被归因于学校没教好,由学校负责。学校确实与学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该负一定的责任,但一个学校能保证所有的人成绩都好、都不摔倒,能保证完全不出现霸凌现象吗?

胡鑫宇事件发生时,家长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律师、网上造势,引导舆论向学校、向老师攻击。面对警察时,却对胡鑫宇生前发出的信息支支吾吾。胡鑫宇的死因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但从舆论的走向来看,或许学校“不重视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也要成为学校负完全责任的原因之一了。

一些“中国式家长”被诟病的一点就在于过于自负,别人的孩子出事之后,也会提出“多开家长会”“家长也要培训”这种建议;待自己有培训的机会时,又有借口反复推脱;等到刀子落到自己身上,仍有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把一切都给了孩子”,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是理所应当,因为赚的钱都给孩子花了,打孩子、骂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打个巴掌再给个甜枣”是惯用的教育“技巧”。而正因为自己“没问题”,所以问题全在学校上。在这种氛围下,学校召开家长培训会,不仅是为了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也有一点“我开了会,以后出了事不怪我”的意味了。网上出了一些争议,也要急忙回应,也看得出学校方面的“求生意愿”很强。

学校去负更多的责任,是源自教育的初心,而不是应该被家长视作理所应当的事情。教育应当是一个共同合作的事情,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对于“家长培训会”,大多数家长还是表示有必要的,只不过是对于学校的实施有所想法。但这些想法都是可以协商的,如果家长觉得线下参会不方便,也可以向学校反馈开一个线上的;如果觉得三天有点多,也可以建议改成2天的;如果家长培训会质量不够,也可以商量改进方向……这不是学校去安排家长,也不是家长去命令学校。

开家长会、家长培训会也只是携手教育孩子的手段之一,最根本的还是要畅通交流渠道,平时保持坦率又真诚的交流、充分而又对称的信息分享,把家长与学校之间责任划分清楚。家长做得不对,学校可以指正;学校做得不对,家长可以进行监督、批评。

有关教育想法的争议可以多一些商量的气氛,多一些讨论的空间的渠道。动辄上纲上线、剑拔弩张,反而伤了家校之间的和气与信任,伤了教师教育的热情,伤了孩子对于教育的憧憬。为了少负点责任而争得头破血流,失了教育的初心,何尝不是一种“因小失大”?(吴昆成)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