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微头条丨荣宝斋350周年丨匠心神韵•木版水印作品欣赏(十七)

《兰亭修禊图》在木版水印画中,是有代表性的,它体现了勾描、雕版、印刷、装裱分工合作的再创作精神。也许有人会说:“木版水印,不过复制别人的创作,原作艺术水平的高超,在其中是起着绝对作用。”这话有着一定的道理——没有佳作,不能印成精品。然而这话又不全面——木版水印技术不够水平,仍然不能再现原作的面貌。在某种意义上讲,木版水印和译制外国影片及创作剧本有相似之处,不加再创作地照搬原作,其作品不但不能深刻感人,而且也不能真正的再现原作菁华。木版水印,既不用精密机械,又没有固定不变的成法,看来很简单,做起来又是那么不容易。有所成就,一望可知,究其奥秘,却难一语道出。其实自有它的规律:通过眼力,默记在胸;运用思维,反复加工;实践在手,指挥若定;虽无常法,却有定理。例如勾描分色,把一幅画分解成为多少底稿,没有绝对标准,但是如实再现原作形质,是不能改变的。再如雕版,以刀代笔,而不见刀具之痕,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艺手法,更要具备笔墨修养。还有印刷,施色先后,不以绘画创作程序为据,而要求得出绘画创作的效果。至于最后装裱,如何运用传统形式,如何使之雅丽兼得。凡此种种,无不从思考与操作的结合中求得。这种用脑多于用手的劳动,怎能视为不是创造呢。这就是木版水印的最大特点。

王宗光回顾印制《兰亭修禊图》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木版水印专业技师的工匠精神和艺术气质:《兰亭修禊图》高20.9厘米,宽78.3厘米,横幅纸本。文徵明作于明代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是辽宁博物馆现藏的珍品。此图以小青绿法画成,根据东晋永和九年(353)癸丑,王羲之撰《兰亭集序》创作的。画面上崇山峻岭,采用小青绿画法;茂林修竹,笔墨流畅高雅;尤其是人物众多的场面,无不栩栩如生。“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以为在每年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郊外水边嬉戏,可以消除不祥。到了魏代(220—265)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在兰亭集会,称为“修禊事也”正是这一天。图中描绘的文人,可知者有:王羲之、谢安、孙绰、郗昙、魏滂、凝之、涣之、元之、献之等,共四十一人。如果包括煮茗、侍立等童子在内,共计四十九人。画面上众多的文人,或者列坐溪流之侧,饮酒赋诗;或于古松之阴,闲谈对弈;或坐茅亭之中,提笔抒怀;更有临流策杖、对瀑观泉,等等。情趣各异,形态多方。足可窥见画家创作构思的严谨,更可推知木版水印勾描、雕版、印刷高度的匠心。至于苍松的矫健,有如蛟龙飞舞;林木翠竹的妩媚,好像隐现无常的烟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尽收笔底。祖国的河山,固然秀丽多姿,若无画家的卓越描绘,必将不能构成绘画的奇珍。这样重要的古典名作,谁能永远传流后世呢?况且人、物一理,正像王羲之说的那样——“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总有一天,要消失于人间的,这是不能改变的规律。在此意义上来说,经过木版水印的再创作,不仅扩大了欣赏古典绘画的机会,而且可以延续它的寿命,对于传统艺术的贡献,足可不言而喻了。

《兰亭修禊图》木版水印成功了,为祖国传统艺术增加了光辉,丰富了人民的文化享受,扩大了古典民族绘画的影响,赢得了国际艺林的赞赏,在祖国文化建设事业上,是有深远意义的。虽然在这幅木版水印珍品上,未曾刻有勾描、雕版、印刷和装裱者的姓名,但是他们甘当无名英雄的情操和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将和这幅艺术珍品共放熠熠的光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字内容摘自马五一《美丽的中国故事》)

文徵明简介

文徵明   明代杰出书画家。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号稀奇山,停云生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授翰林待诏,故称“文待诏”,诗、文、书、画都名闻一时。画山水、人物、花卉都极出色。画风细致温雅,笔墨精锐,气韵神采,独步一时。

木版水印作品欣赏

《兰亭修禊图》

尺寸:21cm×79cm

《书法》

尺寸:95cm×22cm

标签: 荣宝斋350周年丨匠心神韵木版水印作品欣赏(十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