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百合宅成因的分析
首先,本文会说很多实话,也许会对一些人产生冒犯。
(资料图)
其次,本文仅讨论男性观众,或者至少,性取向等同于一般男性的观众。
第三,本文提到的百合作品可以默认归类为大众视野中男性向作品(当然对于“男性向女性向”这个话题一贯有争论,但本文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本文仅剖析男性观众成为百合厨的过程,探讨的男性观众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性取向正常;
2、看日系ACGN作品的动机是因为喜欢日系二次元美少女,并且存在一定的(软)色情需求;
3、对于作品的质量本身的追求不影响其观看的初衷是喜欢日系二次元美少女。
——这里对条件3做一点解释,比如对于一部完全没有美少女的作品,虽然不影响对作品本身的欣赏,但因为不是入宅的基本动机,所以仅仅停留在欣赏程度。
举个例子,一部优秀的作品(出场角色全部为男性),符合条件3的观众会欣赏这部作品,但内心总会因为剧中没有美少女角色而感到一定程度的失望;或是在看到另一部质量稍差的作品(但角色中有美少女并且非常喜爱),依然会在内心给出比客观评价更高的打分;亦或是两部同等质量的作品,会因为一部存在美少女而另一部没有而更倾向于给前者好评。
先说结论:一个男性观众,如果最初是因为喜爱日系二次元美少女而入宅,那么只要入宅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且没有脱宅,就必然会演变为百合厨。
以下是推导过程。
一、逐渐丧失的代入感
一个初入宅的男性观众,最初无论是喜欢一般向BG片,亦或是更加男性向的后宫片,对于“男主”这个存在至少存在一定的代入感,这份代入感源自对男主的身份认同。
一个14岁中学二年级的少年能够代入动画中相仿年龄的十几岁少年,或者出于对未来自己的想象憧憬着比自己年龄大的20-25岁的青年,都可以理解。
而随着年龄增长,一般男性观众将慢慢无法和十几岁的校园剧男主共情,甚至于看着比自己岁数还小的男主对着美少女左拥右抱,更不会提供多少代入感。
所以代入感是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丧失的。随着这个过程,观众逐渐偏好年龄越来越大的男主,大部分情况下男性观众都难以对小自己太多的男主产生代入感,所以喜好的男主从少年到青年。
但这个过程也有个极限。假设当观众年龄接近中年,他并不会移情剧中的中年男主,因为中年男主反而会驱使观众审视自己,意识到自己已经和这个中年男主同龄,而这会产生不快的情绪。即使观众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偏好年龄越来越大的男主,也会在25-30岁之间达到阈值。此后会再也无法产生对待二次元男主的代入感。(实际上年龄偏向中年的男主,反而容易受到少年、青年群体的代入)
那么丧失代入感最直接的结果是什么呢?观众开始对男主挑刺,列举男主塑造中的各种问题。这个现象的背面,实际上是因为无法代入男主,而看到男主和美少女卿卿我我时,下意识的有种男主把“我”(观众)ntr了的感觉。于是但凡男主有一丝不合观众意的情况,观众会迅速出戏,对于男主的评价丝毫没有将自己代入那个位置的意思。
结论,当“男主”不再是“我”之后,观众会逐渐无法接受一般向的BG作品。
二、丧失代入感的结果
当一般男性观众逐渐因为年龄增长丧失代入感,一般会产生两种演变过程。
一是开始偏好那些不存在具体的男主形象的,纯粹的第一人称作品,因为已经无法对一个存在具体形象男主产生共情。这种情况下,观众会成为所谓的老婆党,将自己作为画面外的男主直接和二次元美少女恋爱。
二是开始偏好那些没有男主的作品,不过这时他还不一定是百合厨,因为他依然可能第一种所述的老婆党,这点下文会详细论述。(当然也可能跳出这个步骤一步到位变成百合宅)
先说第一种状态的后续演化。
首先就是代入感的进一步退化。第一种情况中虽然观众通过这些不存在具体男主形象的作品,看似将自己当作了“画面外的男主”,但现实的空虚又会很快将这种代入的羞耻感反馈给自身。当某一天该观众突然意识到现实的空虚无力,使得他慢慢意识到无论如何对着画面中的角色喊老婆,也无法提供代入感,那么如果他没有脱宅,新的心理变化就会开始发展。
事实上,即便是不存在具体的男主形象的作品,实际上也在作品中暗含了男主的形象,这个可以被叫作“制作人”、“提督”、“指挥官”的存在就在那里。当观众慢慢无法将画面外的自己当做和角色恋爱的那个对象后,这个暗含着的男主便会浮现出来,再也无法无视。因为如同任何一般向的BG作品一样,观众发现“制作人”、“提督”、“指挥官”并不是“我”。哪怕画面中再也不存在男主的形象,男主也存在着,并且这个男主并不是“我”。
当观众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将男主代入为“我”时,如果他到这个阶段没有脱宅,依然喜爱日系二次元美少女,那么他将逐渐意识到为什么一部作品一定要有男主,以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有男性角色。
既然无论如何无法产生对男性角色的代入感,那么不如直接删除所有男性角色,由此萌豚片就诞生了。
如果只是不想看到男性角色,并不意味着就喜好百合。就像前面所述,他也可能只是喜好“不存在具体的男主形象”的变体,也就是老婆党。在观看萌豚片时,依然存在着一个画面外的男主,也就是观众自己,而因为萌豚片中没有其他男性角色,这个画面外的男主理论上是没有天敌的。
顺便一提,发展到这个阶段的观众很容易和百合厨产生冲突,这也是导致一些乱象的根源,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本文先不作细述。
萌豚片中的老婆党同样适用代入感衰退的原理,在不断对着萌豚片呼喊老婆后,某一天观众会因为现实的虚无感顿悟,逐渐无法在萌豚片的画面外塑造一个代表“我”的男主。
这个过程也往往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某一天该观众也许是因为年龄过大也许是因为单身压力,也许只是单纯顿悟到自己把纸片人当老婆的羞耻感,亦或是自我认知的自卑感使其再也无法把自己脑补成一个插足美少女花园(还不会恶心到自己)的存在,从此失去了代入感。如果到这一步他依然没有脱宅,那么大概率会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并不直接导致老婆党变为百合厨,实际上在一部分转化为百合厨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虽然无法实现代入,但同时无法接受百合,这一部分会优先转换为纯粹的旁观者,也就是所谓的萌豚。
在口头上一部分萌豚会选择否认自己是百合厨,并且套用诸如“轻百合”、“友情”之类的话术来区分自己,但此时他与百合厨只剩一层纸的距离,而且这层纸早晚会捅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某种意义上也是百合在逻辑上的必然困境,同时这个问题也必然使得萌豚一步步演变为百合厨。下文将详细论述。
三、为什么同人二创会比原作更百合
很多人将萌豚片比作“美少女动物园”,日系二次元美少女在其中互动贴贴。(这里就会引出所谓“百合/轻百合”的概念,但这个定义是百合界有争论的问题,同时也和这部分论述无关所以不作讨论。)
但是无论如何,在同样不存在男主的情况下,美少女贴贴浓度高的会更吸引人。
原因在于,“带有恋爱感的暧昧互动是美少女魅力的最大因素”。这点从一般向BG片到后宫片,到没有具体男主形象的第一人称视角作品,皆是如此。
美少女会恋爱,这是吸引男性观众的最重要的一点。但如果一个美少女一定会喜欢一个肯定无法被代入为“我”的角色,那还不如让美少女和美少女互相恋爱。
诚然有许多非常清水向的萌豚片,它角色互动的贴贴浓度不高,但依然有不俗的人气,但在同等质量下,观众会倾向存在贴贴的萌豚片。
那么发展到了这一步,一个喜欢看贴贴剧情的萌豚就一定是百合厨了吗,还差一步。从萌豚级别的“友情”到百合厨级别的“恋爱”,其中的推动力就是困扰百合直到现在的基础困局。
首先大部分轻百合作品都会塑造一个暧昧的关系,但很少有坐实恋爱关系(这里不分析创作者立场的动机)。哪怕看上去再贴,名义上依然是友情。
同时市场上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在原作中的贴贴浓度,到了同人二创中陡然升温,原作中牵个手,二创中恨不得直接上床。
这里就要说到这个终极话题——百合的自我认同困局,这个困局最终导致了如今百合圈各种乱象,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同时也是导致萌豚转变为百合厨的因素之一,这里简单抛一部分结论:
——百合这个概念始终面临着被侵犯的危险。
举个例子,当轻百合作品里两个美少女贴贴时,不管她们贴贴的浓度再高,只要她们被说成友情而不是实锤恋爱,那么就总会遇到一个问题——“她们是不是总有一天要和男人结婚”。
即便这部作品不断通过排除作品中所有男性的方式来否认这点,只要没有实锤恋爱,只要名义上还是“友情”,这个口子就是开下的。
当然有人会说,女孩子贴贴又不是真的女同。但问题是,现在讨论的不是这些作品到底是不是所谓的“真百合”,也不是讨论创作者动机,而是单纯讨论此时观众的心理。
前面已经论述了,发展到这个阶段的观众是无法代入任何一个男性角色的。哪怕是一个毫无形象只存在概念的男性角色,对观众来说也没有办法代入。如果一部作品开了一个口子,一个可以插入男性角色的口子,那么这个男性角色对于萌豚来说就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此时这个观众没有发展这个状态,而还是前述“老婆党”的状态,那么姑且还能将这个理论上可能存在的男主代入为自己。但是前面已经论述了,代入感随着年龄增长总有一天会无法维持。
于是代入感丧失后到达下一个阶段的观众,任何一种理论上存在男性角色的可能,都会成为破坏观感的契机。也就是说,发展到这个阶段的萌豚,是将无法接受美少女存在哪怕只是理论上和男性产生恋爱关系的可能性的。
这个现象在某些场合被称为“洁癖”,我觉得并没有什么贬义,而是非常符合逻辑也非常合乎人性的演变结果。实际上通过前述的“代入感丧失”理论就能很简单的解释这个现象的原因。
因为轻百合不实锤恋爱的这种展开方式永远留下了爆雷的口子,所以百合厨会演化到现今排雷、除籍、切割等等看似极端的举动,而这一切源于百合在逻辑上存在的天然困局。
也同样因为这个困局,原作中的贴贴,到了同人二创中就会逐步升级,从友情到恋爱(蕾丝边),这个现象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只要女孩子间的感情越真,这个理论上有男性插足的机会就越低。而这一切发展到这里,都是因为代入感的丧失,导致的无法接受任何男性角色存在于美少女动物园。
这就是萌豚演变成百合厨的最终过程。当然可以简单解释为“洁癖”,但背后的理由却不能简单的一言以蔽之。
前面描述的一些经过是可以省去的,比如一个观众可以一开始就是百合厨,亦或者从后宫厨一步变为百合厨。但最终,随着一个观众年龄的增长、宅龄的增长,他除了在这个过程进行到最终阶段前脱宅退圈,否则代入感的衰退迟早会将其演变为百合厨,一切的最终推手还是时间以及人性。
四、社会环境对于百合受众的影响
就像前面所述,这个理论有一个很重要的论点就是“男性观众逐渐丧失代入感”。这种现象和这部分群体需求日系二次元美少女的动机是密不可分的。
回到开头,我在条件中有将这部分观众的动机作为很重要的一条,因为毕竟我不能将所有ACNG的男性观众都打上喜爱(软)色情的标签。但无论如何,有相当数量的人对于日系二次元美少女,至少是存在一部分(软)色情需求的。就比如一般向的BG作品,观众会把自己代入男主,然后沉浸在男主(“我”)和美少女的故事中。
当然不排除一些男性观众表示,我就只是磕这对BG的cp,但这种情况一般有分为两种:一种是嘴上这么说,实际上潜意识中依然把男主作为了自己的代行者;第二种则是这对cp中的男性塑造的非常成功,使得男性观众对其产生了崇拜,就和男性观众追男明星的逻辑一样。
这第二种情况很特殊,如果男性出于对cp中男性的崇拜而喜欢一对BG的cp,那么这对BG的cp中的男性角色大概率年龄不会低于观众,也就是男性往往不会崇拜比自己年轻的男性,同时这个男性也往往不是女性观众喜爱的类型,也就是男性往往不会崇拜女性向作品中的男性。
不过这种类型也不在我的讨论范围里,因为不基于代入感,而是出于对男性角色的憧憬而磕一对BG的cp,不属于上文论述的(软)色情需求。
言归正传,为什么我的结论是这些男性宅最终一定会变成百合厨呢。
我并不是说每个男性宅都会变成百合厨,只是当一个人宅了足够长的时间才会最终发展成百合厨。这中间也许他脱宅了,也许他改变了对于ACGN的追求目的(性需求的比重下降,对于其他方面的追求比重上升等等)。
而如果这些可能导致转变过程中断的情况没有发生,那么这个过程发展到最终的结局就是百合厨。
此时这个观众往往难以通过代入感在一般向作品中获得性需求,而因为某种原因又没有脱宅,没有放弃欣赏二次元美少女,那么唯一不会“被那些无法代入的男人膈应”而完成对二次元美少女欣赏的方向必然就只有一个——百合。
如果经常关注业界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近几年,一些原本给人印象是铁BG党的创作者,莫名奇妙地也开始涉足百合。
由此引出我的下一个结论:百合厨的数量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断增加,因而市场对百合作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理由如下。
首先什么样的男性观众会持续将日系二次元美少女作为性需求呢。最大的主体自然是单身男性。随着不婚不育、低欲望的社会风气不断发展,这个群体的数量会不断上升。
而这个群体的成员随着年龄的上升,在入宅后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如下情况:
首先会喜爱一般向的BG作品(比如轻小说界是“吃桃类”作品),然后当他们的年龄超过校园年龄就会开始追求以男青年、社会人为主角的作品。这个顶峰会在25-30岁到达,随后开始逐渐丧失代入感。在第一人称视角作品中当老婆党,亦或是在萌豚片中当老婆党。再演变为单纯的萌豚,不希望任何男性角色出现在美少女花园里。最后随着百合的自我认同困局,一步一步变为纯粹的百合豚(亦或是在其中的某个阶段脱宅)。
为什么这部人群会变多呢。因为出生率的低迷使得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一般而言,年轻刚入宅的群体往往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会倾向于主流的一般向BG作品,并将自己视为故事里的主角。而随着年龄增长会减少代入感,增加成为萌豚直至百合厨的几率。所以人口结构的金子塔越是呈现下窄上宽,市场越容易出现总量上的萎缩,然而其中百合厨的比例却会逐渐提升。
综上,未来百合市场会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
受众的增加势必又会增加圈子里的争吵,但事实就是这个趋势无法阻挡。
(番外)变种的发展过程
除了正文阐述的“代入感丧失”这条主要的转变路线,还有一条变种路线,我将其总结为“变身愿望”。
总所周知,在ACGN界除了百合还有一种叫做TS百合或是变身百合简称变百的类别。而变百同样是一般观众演变为百合厨的重要路径之一。演化逻辑和前述的“代入感”缺失有关,但也不完全相同。
还是回到开头,一个男性观众最初喜欢一般向BG作品,随着年龄增长、代入感的缺失,这个观众逐渐演变到萌豚前那个的阶段。
此时除了变成萌豚,另一个分歧便是“伪娘”和“TS”。
首先,当一个男性观众无法对男主产生代入感时,他会本能的排斥包括男主在内的所有和美少女有互动的男性角色。然而有一个例外就是伪娘和TS。
伪娘是长相如女性的男性,而TS则是原本是男性的女性;这里不讨论伪娘和男性角色CP或是TS嫁给男性(变嫁),因为这本质上和BG的cp没有区别。
人类永远是看脸的生物,一个角色哪怕“带把”,只要长得是美少女,在心理中就会把TA看作美少女。男性观众哪怕丧失代入感,依然对伪娘和女性的cp(伪百合)、TS和女性的cp(变百)没有像一般BG那样抗拒,就是潜意识将伪娘和TS看作了女性,因此就像萌豚片那样,不存在威胁“我”的存在。
然后逐渐的,喜好伪百合和变百的观众,会有一部分开始转变为百合厨。这里的逻辑是这样,当观众认清了自己观看伪百合和变百时,在心理上没有代入需求时,就会发现自己其实看伪百合、变百和看百合没什么不同,进而转化为“那我为啥不看百合”。有一部分人因此开始排斥伪百合或者变百,有一部分则不会,但当接受了足够的百合作品以满足供给后,大部分人依然会倾向选择百合而不是伪百合或是变百(某种意义上类似代餐)。
另一部分则是更加特殊的变种,这种类型叫做“变身愿望”。
这部分人希望自己变得“好看”——注意我的用词,他们并不想“变性”(这是性取向问题),但希望“变身”,就是希望自己的颜值变得好看。
正常来说,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变得“好看”,然而为什么这部分人不希望自己变成更英俊的男性而希望变成可爱的女性呢。因为他作为一个性取向正常的男性,或是无法想象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男性应该是什么样子,或是潜意识里认为这个自己理想中的相貌并不受女性欢迎。
打个比方,以男性视角来看,普遍受女性喜欢的“那种明星”的长相其实并不好看,而容易受男性追捧的男性的长相,和容易受女性追捧的男性的长相是明显有差异的。所以一般男性往往不知道或不认可那种受女性认可的长相。
——然而,男性可是很清楚一个女性吸引男性的长相,他知道这种样子很好看、很可爱,所以会希望自己变成那样,甚至好看得男女通吃(这里希望自己受男性不意味着性取向,而仅仅是得到追捧的优越感)。所以在他们眼里,“变成一个好看的女性”的吸引力要胜过“变成一个好看的男性”。(这个理论同样可以部分解释一些自由捏人游戏中男性玩家为什么倾向于捏一个女角色,本文不展开叙述)
另外“变身愿望”为代入感丧失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单身男性也许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受女性欢迎,但他一定清楚什么样的女性受男性欢迎。因为自己很清楚自己的长相比不上“帅哥俊男”,甚至年龄都不如作品中的男主年前,自然是无法代入;但代入伪娘、TS却没有抗拒,因为这个代入的基础是设定上的“变身”,且代入的角色不是(心理上认为的)“男性”,所以产生了一定的代入感。
顺便一提,伪娘、TS男性心理抗拒程度上一定是伪娘大于TS,因为人类永远注重外在,伪娘在外在男性特征上大于TS,而TS又大于真正的美少女。
最后对于TS百合和百合的关系,因为同样具有争议,本文不作讨论。论点仅限于“TS百合、包括伪百合”这个题材是将观众转化为百合厨的重要路径之一。
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对“百合的基本困局”、“百合圈乱象的根源”、“百合厨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现在的局面”谈谈我的看法。
标签: 二次元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