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AIR的世界观
1、世界观
在汉语中,“世界观”通常意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日语中也有一个相同的词语,且用三个相同的汉字来表示——世界観。
(相关资料图)
它在日语里的第一个意思与汉语中的相同。但比汉语多出一个另外意思,这个含义是指:
“俗に、文学・音楽などで、その作品がもつ雰囲気や状況設定。”(*摘自weblio.jp)
这句话,即使不懂日语的中国人,也应该能看出个大概。其中的关键词是:“氛围”和“设定”。
在weblio.jp这个网站,关于“世界観”这个词的进一步解释共有6条,其中最后一条就是围绕这个含义做出的。
我发现里面有不少有趣且“实用”的内容。用百度翻译直译过来,做了小部分删改,供大家参考:
~~~
作为通常使用的“世界观”不同的用法,在日本出版界有以漫画和轻小说为对象的后现代文艺评论用语。从本来的意思转变过来,用于“虚构的世界设定”的意思。大冢英志和东浩纪等人特别将轻小说称为“角色小说”,将其视为包含“世界观”的超虚构要素规定与既存的文学划清界限。
(注:有种观点认为从语言的正确用法来看这完全是误用。“世界观”说到底只是“人类如何看待存在的世界”,“主要是世界,次要是人类”,所以“作者的世界观”“作品的世界观”这个词本来就不成立。)
(我的补注:这个反驳意见其实和中式教育里强调的世界观之“唯物-唯心”二元化分别无二致。根据辩证法,这个反驳完全也可以反过来讲。)
这种情况下的世界观是指虚构世界中的登场人物是如何看待、接受故事中的世界的设定。
因为不是直接影响现实世界,所以在哲学上不能被纳入世界观的范畴。。。。但是,根据大冢英志的说法,即使不等于现实世界,作品世界也能表现出现实世界的一面,通过作品世界间接地评价现实世界是有意义的。读者通过在故事世界中有根深蒂固价值观的登场人物的视点,观看故事的世界。
这个“世界观”具有以下特征:
规定登场人物的设定、动作中的某种规律性。
规定作品中的用语(包括虚拟语言)及其用法。
规定作品内的舞台背景、时代背景、历史中的某种规律性。
故事性规定了规律性。
规定上述以外的作品的全世界设定。
这个意义上的世界观不仅限于作品本身的世界设定,还继承了续篇作品和派生作品等二次作品的世界设定,并保证了这一点。
同时,大冢表示,超越作者设定的世界设定,可以与该作品的读者及衍生出的作品全部共享世界设定,通过这样的世界观,与作品相关的所有人都能参与到这个构筑、发展中去。
*引自:https://www.weblio.jp/wkpja/世界観
以上论述,是我查到的,关于日语中“世界観”一词与二次元有关的涵义,最全面的阐释了。知乎有一则解答,似乎部分借鉴了这一解释。
2、世界观的建构和评论
由于前述汉语与日语的差异,导致在评论一些日语文化作品时,经常能见到“世界观”这一说法。换言之,观众和评论者经常会从“世界观”的角度对一部作品进行品评,同时,另外一端,作者也会在自己作品的世界观建构方面特别留意。(*比如之前提过的永安巧构思一部漫画的设定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动漫之外的漫才领域,观众会发现,那些优秀作品的一个突出素质就是——有奇特而有趣的世界观,而不是单纯地逗人发笑就完成任务。
在二次元领域,漫画、动画、轻小说、游戏等等这样一些形式的作品,其形式已经决定了作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尽可能探索不同样式的世界观。
仅就动画的世界观设定而言,我认为,最具有哲学思辨意味,也是最深奥、最值得玩味的,是奈须蘑菇创造的所谓“型月世界”。
以《空之境界》为代表,奈须蘑菇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深刻看法和观念。
对此,有高人做出过很多精细而全面的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检索,我就不在这里献丑了。
除了空境,像西尾维新的物语系列这样篇幅宏大的作品,也有独特且别具意味的世界观。
一个直观的外在表现就是垃圾君生活的那个城市明显不是一个“正常”的地方。
最终说回到AIR这部作品上来。我在一口气补完之后,感觉它是“三部曲”中,世界观的表达最明确和突出的一部。
我认为,AIR的世界观有三个关键词:记忆、轮回和因缘。
记忆的失去和寻找,前世今生的轮回和转世,纠缠不断的因缘际会,这三者在AIR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说实话,AIR的这个世界观并不具有突出的独创性,换句话说,有不少作品也有这样的世界观,而且个别作品做得可能更好。比如以前我推介过的《奇幻儿童》。
但是,AIR的优势在于它表达得很好,同时,在美感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这是胜过其他几乎所有具有同类世界观的那些作品的地方。
3、“三部曲”的简评
我补完了AIR之后,又第二次尝试补CL,但遗憾的是,这次还是最多看完第一季而已(以前第一次接触,第一季看了近三分之二)。后来看到第二季还有23话,感觉自己实在没有耐心完整看完。于是跳着补完了剧情线。
从网络上的打分和风评来看,Key社三部曲的排名是:C>A>K,但我的偏好是:A>K>C
我尊重喜欢、热爱CL这部番的观众的情感,因此,这里对CL的吐槽全部省略,主要针对自己完整看完的A和K说说比较。
三部曲中之所以AIR最好,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AIR最凝练。我这些年的一个观念就是在很多方面倾向于“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强调留白,强调简省,强调言外之意。
从这个角度看,AIR的故事最艺术、最简洁,主题观念也最集中、最突出。
(*当然,我也想吐槽一句,AIR的最后两话简约得有点过,我看到第十话为止,都觉得这部作品是完美的,但最后两话越看越困惑。后来搜了一些解读,才明白其中一些细节的深意,但即使如此,我感觉还是有个别点显得不是那么容易领会)
相比于AIR,KANON的篇幅和剧情展开是三部曲中最中庸的,同时,在世界观的构造和表达方面也同样中庸,不温不火,挑不出毛病,但也不像AIR那么夺目。
第二就是,AIR最有美感。我觉得,尽管三部曲的制作都毫无疑问属于上乘,但按照个人偏好而言,我觉得AIR的艺术性还是最好的:从作画、色彩指定到音乐,再有我之前提过的比如分镜设计、镜头运用,画面构图,再进一步到剧情展开,情节设计,人物对白,还有给人印象深刻的“换一个视角”看事件等等,这些都要明显胜过另外两部。K和C的不足在于,过于日常,尤其是。。。
第三个原因就是前面谈到的世界观,AIR最完整,最有意义。
4、杂谈
(1)
前段时间阅读尼采时,知道他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永恒轮回”,这个点我没有能力作过多解说。
*AIR片头一开始就出现的这行字已经暗示了“轮回”这个主题
但在补三部曲的时候,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
SHEN造万物,然后“人”只是一部分,其他的还有植物、人之外的动物,在轮回转世的过程中,“人”的份额和指标是有限的,只有SHEN随机抽取的部分灵魂才能获得“人”的肉体,具备人的形态。因此,肉体之内的灵魂,不见得都是“人”,也可能是一棵感觉系统和人迥异的树,也可能是猪狗、虎狼。。。
(2)
查资料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深以为然:
“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世界观不断崩塌重建的过程。”
进一步检索出处发现,这句话居然是金木老师说的,东京吃货这部作品真是不简单!
(3)
看到网上有这样一个日语毕业论文题: 论小说《十二国记》中的世界观
这个题目还真值得一做!
*写于20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