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漫 >

没有表情包,比《孤独摇滚》更懂社恐

夜間瀨玻璃丨文

在十月新番正式开播之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主宰这一季日本动画的作品当一无二,非《电锯人》莫属。

不过在这些动画陆续开播,放送两周之后(现在已经算是第三周了),制作精良的《电锯人》因为“改编、3D制作、声优选择”等等问题被吵了个底朝天。


(相关资料图)

参考一下回落的评分,就知道有多少原作粉丝不愿意为《电锯人》的动画买账。

不过如今《电锯人》才刚刚播出2集(本文首发时),改编也只是推进漫画的第5话,现在给它定一个“是非成败”,总感觉为时尚早。

但既然又开了“十月新番”这个话茬,那就顺下来和大家聊聊,在《电锯人》被迫“跌下神坛”之后,接旗十月的另一部作品——

改编自芳文社“Kirara”系,讲述4个女孩组建乐团,成长、改变,由CloverWorks制作的萌豚动画——《孤独摇滚!》

原作出版社“芳文社”相信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知名的“萌豚工厂”,多份杂志延伸出的“Kirara系”成为了国内观众最喜欢的一类作品。

而动画制作公司“CW”也可以算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几个月前,我们就曾在推送中聊过由它负责制作的动画《更衣人偶坠入爱河》。

它俩合作之后,《孤独摇滚!》从一部国内籍籍无名的漫画作品,直接摇身成为了当下最值得一看的动画作品。

《孤独摇滚!》单行本第一卷封面

不骗你,这部动画最近存在感拉满。

它不仅仅是在各个评分网站上压过《电锯人》一头(虽然评分没啥用),而且在正式播出之后,直接占领了贴吧、微博等社交媒体,甚至活动地点都设定在“下北泽”这个充满了故事的地点。

“下北泽”这个地点来源于捏他的摇滚乐队,后面会说

不管你看没看过《孤独摇滚!》,读没读过它的同名漫画,我相信在最近这两天你一定刷到过那些,从《孤独摇滚!》中截出来的表情包。

就算之前没有刷到过,看到这里也算是走了一遭,认识了这个粉色头发,简单扎了一束发辫的可爱女孩。

这个可爱女孩的名字叫做“后藤一里”,她是《孤独摇滚!》的女主角。

先别急着“初见、可爱、单推”,上面那些有趣的表情包只是动画第1集。看完第2集,你就能发现,这个可爱女孩的的精神状态可能并不是那么的稳定。

得益于这个,“一里”一个人用一集,就能凑出别人一个季度,12集颜艺数量。

虽然表情包和颜艺加在一起数量有点夸张,但这还不完全是《孤独摇滚!》成为10月顶流的原因。

真正让这部动画成为话题中心的,是主角“后藤一里”身上带着阿宅们最容易代入的一种属性——“社恐”。

“后藤一里”是一个渴望能和别人建立联系,但同时又带有重度社交困难的女孩。

在和他人对话时,她常常会不自觉地语调变轻,会断断续续,会用“啊”缓解自己的尴尬;

在面对陌生人,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她不敢直视对方,总是在下意识中回避着迎面而来的目光。

她会习惯依附于SNS私密的环境,习惯性地在没有他人所知的小圈子中伪装着自己。

但同时,她又希望能在现实中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和她们一起留下属于自己的回忆。

她会自己带着摇滚乐的CD,规整地摆放在桌上,会背上特殊的帆布包,在上面别满乐队的吧唧。

就是这种“社恐想在学校中,彰显身份,求一个志同道合,又不敢出动出击,最后畏畏缩缩”的经历,触动了不少屏幕前的观众。

谁还不是一个社恐?

要知道,有这种相似经历的,可并不一定是摇滚爱好者,她可能是一个喜欢动画的二次元,她有可能是一个看小众电影的影视爱好者,当然她也有可能是个持有独特口味的游戏玩家。

她有可能是任何人,只是她有一点社恐。

可能看文章的你并没有类似的烦恼,也许你是一个善于交际,能在饭桌上谈天说地的阳角(开朗的人)。但看完这些,千万别去质疑其他人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黑历史。

只要翻翻其他的社交媒体,就能发现在《孤独摇滚!》开播之后,有不少社恐仿佛感应到了内心的召唤,说出了他们曾经拐弯抹角,想要被动寻求好友的经历,有的人还尝试了不止一次这种做法。

而《孤独摇滚!》能让社恐代入的,也不止有这种注脚在青春下的经历,还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状态,等着“社恐”的观众去心领神会。

就比如我这样的社恐,常常会中二地给自己设置一个供给交流的能量槽,消耗起来快得要死,话说多了都会从心里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劳累。

又或者翻了几十本讲“如何说‘不’”的电子书,希望下次可以坦然地对拒绝那些自己不想参与的聚会、那些不想额外负担的工作。

但最后还是因为害怕他人的目光,害怕联想拒绝之后产生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委于“没有勇气拒绝”,接受了内心本来抗拒的事物。

聚会等很多事说不上“坏”,社恐们只是单纯地抗拒

就是这些经过动画制作组细致刻画的“小动作”,让我这个轻度的社恐人也拥有了可以代入的对象。

而在狠狠地共情之后,《孤独摇滚!》也就顺利俘虏了绝大多数像我这样依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社交的观众。

可也正是因为《孤独摇滚!》对于社恐的描写实在是“太真了”,层层叠加之下让它显得有些用力过猛。

这种微妙的观感,也导致了不少人看完《孤独摇滚!》仍然难以将“孤独”与“摇滚”联系在一起。

自然而然,社交媒体上围绕《孤独摇滚!》又展开了类似,“社恐的人根本不会在遇到事情之后表现积极!社恐的人怎么可能去组建乐队?”之类的讨论。

也顺着这个想法,和大家更深入地聊一聊《孤独摇滚!》这部作品。

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音乐:結束バンド - 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

《孤独摇滚!》是一本芳文社出品的传统4格漫画。国内对于4格漫画这种表现形式接纳度并不高,误解的程度完全不下于“回合制游戏”。

但也是因为4格漫画的表现形式,漫画作者可以想将自己希望表达的内容拆分开来,分布在不同的单格,辅以欢乐送给读者。

而4格漫画天然的局限性,在动画化之后反倒能让动画制作组不会被作品本身的特殊风格而被限制,做出自己的东西。

《孤独摇滚》并不是那种“仅依靠角色自身魅力来保持作品趣味性”的清汤寡水,而是一部带有自身想法,在意角色成长,瞄准了角色成长弧光的作品。

原作者与动画制作组的想法一样,他们并不是想通过这部描写“社恐”的作品,去区分出“阴角、阳角”的好坏,是希望通过刻画“后藤一里”这个在芳文社历史上并不常见的阴角,去描绘一段足够欢快的成长故事。

作品中的后藤一里虽然被称呼为“阴角”,带有严重的社交障碍,但她从一开始就同样渴望“发光发热”和他人交流,建立联系,包括她接触、学习摇滚的其实都与“社交”息息相关。

《孤独摇滚!》的故事也是建立在这个设定上,一点点展开,不仅讲述了一段驻场于Livehouse的日常,还以一个温和的视角去注视后藤一里,讲述了她逐渐克服内心恐惧,努力摆脱社交障碍的故事。

在后藤一里因为自己的社交障碍,摆出种种滑稽内容时,没有角色会表现出真实、且令人厌恶的戏谑,这种温和的善意贯穿了整部作品,正是原作者滨路晶想要表达出的内容。

反过头来再看看“摇滚”本身,与“孤独”的结合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摇滚”脱出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美国,传入日本之后曲风节奏更加轻快,没有了什么流淌在旋律中的鄙视链,和当时的流行歌曲结合的更加紧密。

这种本土化发展得非常快,20世纪60年代日本摇滚便在国内多位音乐音乐人的推动下诞生。

而完全演变成为日本本土文化之后,摇滚本身的所带的“政治属性”并没有变得寡淡,反而其本身的“反抗色彩”愈加浓厚。

滨路晶是懂摇滚的。着手创作《孤独摇滚!》之前,她就一直热爱日本本土的摇滚,作品中的4位主人公也是捏他自日本摇滚组合「ASIAN KUNG-FU GENERATION」(亚细亚功夫世代)。

他们在下北系被称为Rock Band的代表

她将摇滚本身包含的“抗争”重新诠释为了一种自内向外的“改变”,而这种由抗争解构而出的改变,藏在《孤独摇滚!》的各个角落。

在《孤独摇滚!》中,摇滚不是唱唱摇滚歌曲,弹弹吉他,在闲适的午后浅尝一杯红茶。而是从自身憧憬中出发,寻求改变,激荡自己实现梦想的一种王道萌豚。

《孤独摇滚!》大火之后,有人翻出了今年1月放送的另外一部芳文社作品《Slow Loop~女孩的钓鱼慢活》,在已经播出的剧集中找到了《孤独摇滚!》客串的一张静止画。

此时的后藤一里没有顶着纸箱,她站在露天的舞台上,弹着属于她自己的摇滚,虽然依然没有足够的勇气看向台下的观众,但是能站在这里,对于一个害怕与人交往,有严重社交障碍的人来说,不也是一种奇迹吗?

我并不想将“社交障碍”当作一种病症,我觉得它只是一种现状,都还有改变的可能。

如果你觉得孤独,如果你想要改变,我都建议你来看这本《孤独摇滚!》,然后在某一天,寻找到那么一两首对胃口的摇滚,走出房门,

让摇滚的声音由惆怅到高亢,由枯疏到丰盈,由孤单而至张狂,让孤独摇滚!

-END-

标签: 社交障碍 3D制作 LIVE HOUSE KIRAR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