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漫 >

今亮点!“仁”与“愧死机制”

这个月的主题是re——“重新”,重看旧番,重读旧书。


(相关资料图)

重看的旧番里有一部是《来自新世界》。

重看了部分内容之后,我又重刷了几位漫评人的分析评论。然后,有了这样一个看法:

我认为,贵志祐介在自新世界里创造的这个“愧死机制”,本质上讲,就是儒家讲的“仁”。

从功能的角度讲,都旨在维系人类社会不至崩解灭亡

对此,结合相关的一些阅读,我画了这样一张“思考地图”。以下围绕这幅地图展开解说。

1、概念界定

(1)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言“仁”,表述也各不相同。

因此,究竟何谓“仁”?向来聚讼纷纭。

在这篇文字里,本着最简化、最显明的宗旨,对几个重点概念都不作深入解读讨论,仅取表面界说。

因此,“仁”在这篇文字里,只取其“推己及人”这个意谓。

“推己及人”的“推”和“及”表明一个链条的存在,这个逻辑链条是一种推理关系:

由自我的感受,推想他人的感受。这一点,和“同理心”几乎完全一致。(*差异在于“仁”是抽象化的,详见后述)

(2)同理心

愧死机制和“仁”建立联系,一个关键的连结点是——同理心。

“同理心”希腊文原意是“神入”,即一个人的“神”(灵魂)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进行感知感受。

今天,我们有时候讲这一说法化约为“换位思考”。但“换位思考”通常指称较为抽象的内容,“同理心”的本源意味则重在强调感觉、感受。

我以前很认同一个观点——这世上,从来都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

这个说法在讨论维特根斯坦式的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问题时,是有价值的,因为它的确表述出了某些带有真理性的东西。

但是,任何事情也不可以走向极端和绝对。

“同理心”这个概念意图强调的,就是“感同身受”这件事。

我举两个电影中的例子:

例一:《黑天鹅》里,波特曼在盥洗处撕手上的肉刺这一幕可能很多影迷会印象深刻,想必不少人看到这个特写镜头时都会觉得像自己手指上的肉刺被撕扯下来一样痛。

例二:《黑暗侵袭》中,一个人试图逃脱地洞里恐怖生物的追杀,拼命向洞口攀爬。他一只手努力伸出,扒到了洞口的巨石,但腿脚却被恐怖生物拖住,在被拽下去的一瞬间,那人的手指甲一下子向后翻掉了。。这个镜头给我莫大的刺激,每次想起都觉得自己手指甲隐隐作痛。

以上这些就是同理心的表现。

当然,假如系统地从心理学角度解说“同理心”的话,还可以拿这个概念和“同情心”做区分。而如果从伦理学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又可以将同理心引向孟子说的“怜悯心”上。

这两个方向,这里姑且不做展开讨论。

(3)愧死机制

愧死机制是贵志祐介在《来自新世界》中提出的概念。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攻击抑制”。

“这两个机制的原理是人们为了防止互相伤害,人类在自己基因中添加的DNA片段。

攻击抑制是直接套用野狼的基因,防止同类间的互相攻击。当人在攻击同类时,会发生精神不集中,导致无法完成攻击。

愧死机制是因为攻击抑制的强度仍不够而研发的效果明显的替代方案。

当人类认识到自己攻击同类时,便会在无意识中停止肾脏与副甲状腺的功能,此举会引发恐慌、心悸、盗汗等警告作用。绝大多数人会在此阶段停止攻击,但若持续下去,会引发低血钙,导致全身僵硬,窒息死亡,或快速增加血钙浓度而停止心跳。”

作为一个在虚构小说里提出的假想概念,“愧死机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关键点,也是这篇文字需要的两个点:

其一,愧死机制植根于人的内心;(按原作的说法,是植根于DNA——比“心”更深的层次)

其二,愧死机制的核心功能是阻止人类对同类的致命性伤害行为。

2、仁与同理心

前面已经提到,“仁”的“推己及人”就是同理心的发作,因此,在这一点上,二者完全一致。

然而,详加分析的话,同理心和“仁”还是有差异。

我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同理心是“仁”的应用和具体化表现之一,“仁”是同理心的抽象化。

同理心的要求聚焦于人的感觉、感受,通常都是日常的、具体的。比如“看着都疼”、“哭得我也想哭”这种。

而“仁”的层次,显然在“理念的世界”。

由感觉、感受升华一步,上升到人生理想(张岱年的看法)和社会理想(我赞同的看法)这个层次,就是“仁”的要求了。

所以,举例而言,一国的君主要以民生疾苦为自己的切身感受,将悲天悯人体现在自己的治国方略和具体措施上,这才符合儒家的理念和要求。

3、同理心与愧死机制

在看北九州案时,我心底再次响起那个声音——ta怎么下得去手??

以一种代入视角想象这个案件的一个场景:当你拿着电棍,面对一个浑身瑟瑟发抖、不断哀嚎求饶的七八岁孩子,自己心里也清楚他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你能狠下心来把电棍戳到他的身上把他电晕过去吗?

最近看到另一个国内的极端案件,一个刚满18岁的女孩杀害自己的父母,事后进行了肢解甚至水煮。。这个场景正常人代入思考恐怕都会觉得,在任何一个节点都无法做到吧。

我说“正常”是因为我们心底的“愧死机制”在起作用。

我们知道,对面的那个活物是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类,对于同类,我们不可以做出极端残忍的事情。

假设我们在被蒙蔽或者其他什么偶然情况下做出了“不可饶恕”的事,我们自己会堕入自我谴责的地狱之中,永世不得解脱。

4、“愧死机制”的失效与规避——“防火墙”

北九州案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分析的细节:主犯在法庭上辩称,死去的受害人各有其实施杀害行为的凶手,自己并没有亲手杀害这些人。

根据案件事实,这一辩解在字面意义上并没有错,主犯只是下达杀害指令,实施具体杀害行为的并不是主犯。

这一辩解在法律上的无效性哪怕是非法律人,稍加思考也能明白,这里不加分析。

我想由这一辩解引出这样一个重点——人会规避“愧死机制”的发动。

现实生活中,这种规避行为更为常见,更为隐晦,实际上,危害性也更大。

除了类似北九州案这种刑事司法实践中指使他人犯罪的典型例子,我再举几个:

比如:大统领坐在椭圆形办公室里,只消点一点头,或者说个OK,千里之外的不特定数量的人可能就会丧命。大统领本人不必拿着枪或者驾驶轰炸机,不必搞得一身血污,甚至连被杀的人什么样都不必看到,就能做到这一切。这完美地避开了“愧死机制”,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杀人,甚至还可以因此而获得“光环”。

这个例子可以说是人类政治历史中的常态化存在。

不说这种大而远的例子,举个身边的例子:网民在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毫无节制地攻击某人,导致某人不堪忍受而最终自杀。这类网络暴力的现象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行为也是一种规避“愧死机制”的行为。每一个当初发言的人,在电脑前手机上打下一行行攻击性言论的人,投出一个个石块的人,可能都会理所当然地想,又不是我一个人干的,也没人知道是我干的,再说,怪也只能怪那个人自己想不开。。是,毕竟,这些网络暴民没有伸出自己的手去掐住受害人的脖子,没有真的拿起石块朝受害人头上砸去。。。于是,心安理得,情绪稳定。。

日常生活中的这个例子,更能说明“仁”的缺失,更能说明每个人自身内心约束机制的重要性。

现实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在于,人们“狡猾地”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防火墙”,来抵御“愧死机制”的火舌,躲在这些防火墙后面,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攻击伤害其他同类。

这种愧死机制失效或者说被规避的状况现实地观察是无解的。

5、同理心与巨婴

同理心的缺乏是巨婴的重要表征。

(1)停留与超越

人类在幼年时期,是无法对他人感受进行理解的。所以,哪怕父母再辛苦,孩子还是会“不依不饶”地哭闹。这是自然现象,不可避免。

但值得注意的是,眼下的社会,有太多的人始终停留在这个“不懂事”的阶段。这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所说的同理心缺失或者巨婴现象。

有一次我看地方台一档特色栏目——《小莉帮忙》,其中一期求助者是一位母亲,他的儿子因为在学校屡次违纪,正面临被劝退的危险。

“小莉”和母子俩一起来到学校,请来了班主任和学校的一位领导。在这个简单的“碰头会”上,“小莉”讲了一番话,句句在理。

其中有几句是对那个违纪的孩子说的。“小莉”说:“你也要体谅体谅你的妈妈!你看看她多不容易!”

透过镜头可以看到,那个中学生的母亲显得有些苍老,从碰头会一开始就看到她始终在不停地对老师和校领导低头弯腰,给我的感觉,就差跪下了。

“小莉”的话我相信是发自内心,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她能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恨铁不成钢,眼前这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也许并不能像“小莉”一样体会到那个在寒风中不停鞠躬的母亲的不易。

当然,作为青春期的男孩,尚未在心智上完全成熟,不具备同理心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始终停留在这个阶段,就是不可接受的了。

(2)巨婴国

巨婴国,至少这个题目表明了当下中国,巨婴化已是一个普遍现象,换言之,同理心成为了一项极端稀缺的素质。

这和我们的文化、社会环境有关。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也和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

我多次说,我们眼下的教育也处于一种巨婴化的状态,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大学的“幼儿园化”。从管理到教学,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另一个典型表现就是高考,很多年前,我拿国内高考题和法国高考题作比较时说,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年龄,但一个是要写“小马过河”,一个是要论“劳动的异化”,这差距之大怎么解释呢?

(3)“童心”之争

最近读到沟口雄三的《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其中有部分章节谈到理学关于“童心”的争论。

今天的汉语中,“童心”往往含有一种褒义。但在理学中,主流意见对“童心”都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不过,仔细辨别起来,这场争论又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例子,因为双方所谓“童心”所指不同。

支持“童心”的学者,主张的是类似禅宗、玄学提倡的思想解放;而反对“童心”的主流意见,其实是将“童心”理解为一种幼稚、低级、对道德规范无意识的阶段,因此,这一派主张要通过修行来尽可能摆脱这个阶段。

比如有学者讲过一段话,译成今天的白话,大意就是,人饿了要吃,渴了要喝,这是本能不错,但大人和小孩的区别是什么呢?大人知道“应当”和“忍耐”,小孩子则没有这些观念。

这个观念是宋明理学中多人多次强调的。我认为有道理。

道德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源自一种自我管理。(类似之前那篇文字里提到的“自律”概念)

只有具备这样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管理能力,才能说一个人成熟了。相反,不懂得“应当”与“忍耐”,则是巨婴的典型表现。

这个道理,用在同理心上,完全合适。

6、从巨婴走向“仁”

巨婴的核心指征是同理心缺失。那么,在心理学上,就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而这些措施从方式方法上来讲,本质无非“教育”和“训练”

也即,通过这两种途径来弥补同理心。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讲“仁”,也经常提到“教育”和“训练”。

一个人从凡夫俗子走向“大人之道”、“圣人之途”也是需要不断接受教育(受教与自我教育)和训练的。

这两点归结到一点上,又回复到了“教育”这一行为或者事业的终极目的——柏拉图所说的“灵魂的引导和提升”。

即从低级的、原始的、无同理心的阶段,提升到懂得理解他人、懂得推己及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级阶段。

而这一高级阶段简言之,就是“成人”——成为人;也是成“仁”——修成“仁”。

而这门学问,或者说,这个教育阶段,就是《大学》的本质——“大人之学”。

*《大学》不止是四书的一部,我的理解,今天我们说的大学,高等教育,也应当是讲授“大人之学”,重在引导学生成为“大人”,进而切近“道”。

*写于2021-2-22

标签: 可怜天下父母心 恐怖生物 看着都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