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漫 >

今日热议:【冗谈随笔】芳文爱好者眼中的“什么是摇滚”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搜索“什么是摇滚”,那么扑面而来的多种多样的阐释会给你一种“啥都是摇滚”的感觉。


(资料图片)

身为一名一般通过的芳文爱好者,我自己肯定算不上是个音乐爱好者,听过的摇滚乐更是无法和发烧友们相提并论,不过姑且还是听过一些名作(这个词本身似乎就不是很摇滚)。而如果直接让我回答“什么是摇滚”这个问题,我大概除了给你搜索引擎结果之外给不了什么别的东西。

既然这个季度《孤独摇滚!》大火,那么“什么是摇滚”这个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再次在作品内外展开了无数的讨论,事实上《孤独摇滚!》本身也的确是对于摇滚做了很多刻板印象式的、漫画符号式的表现,在这样的内容表达之下问出“什么是摇滚”并不奇怪,也势必有很多真正的摇滚人愿意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下自己对摇滚的认知的。

然而事实上即便同样是描写所谓“摇滚”,其他的一些芳文作品并不会引发类似的对于摇滚本身的反反复复的讨论。芳文社所出版的其他作品同样也是在给予摇滚或者某一特定流派的摇滚一种符号式的刻板印象表达,例如曾经大热的《轻音少女》中小佐和的重金属反差过往,以及大约在《孤独摇滚!》原作之后一年开始连载的《Hal Metal Dolls!》中主角团拿起乐器的重金属反差性。然而这样的刻板印象表达并没有起到类似《孤独摇滚!》般让人反复咀嚼“摇滚”的作用。

可以很快注意到这两部作品都提到了“重金属”和“反差性”两个重要的点,或许这些作品的讨论未涉及到摇滚本身指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重点落在“摇滚”的社会层面,而非“摇滚”的音乐层面。不可否认的是《孤独摇滚!》中对于摇滚的社会层面也费了很大笔墨,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意义上的“摇滚”是服务于音乐意义上的,《孤独摇滚!》亦如此,这给予了《孤独摇滚!》一种天然的社会性,而我所举的另外两部作品则将这种服务关系反身化了,作为更加典型的空气系作品,摇滚的音乐性反而让步于摇滚的社会性,使得摇滚与其说是一种音乐流派不如说仅仅是一个被调侃的对象而已。

那么纯粹的对于摇滚的音乐层面的表述呢?我个人第一下会想到的是不是芳文的《BanG Dream!》以及类似的东西,但是在这里摇滚的社会属性又被过分淡化了,一个多媒体企划实际上很难超越音乐层面来到对摇滚社会层面的哪怕是符号性的表述。

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孤独摇滚!》会给予人思考“什么是摇滚?”的讨论空间也是其作品特性所带来的很自然的情况。

那么这些讨论与思考本身呢?当我们将对于摇滚的定义放在社会层面上来看时,很容易地会把摇滚作为生活方式的这种指涉联想到现代的动画作品之二创属性上,而《孤独摇滚!》恰恰具有这种丰富的二创属性。

而且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还会发现二创本身的发展起源与摇滚作为音乐流派的发展起源是非常相似的。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可以说视为一种对西方文化伪善的反叛以及一种现代主义的音乐诠释的摇滚乐以一种形式上脱胎于布鲁斯音乐,实际上并不从属于任何过去的音乐流派而是推行一种自由的、个性化的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发声空间的形式诞生了;另一边随着战后经济复苏带来的出版业恢复以及出版管制的放松,对这种管制本身的反叛之同人作品的复苏尤其是漫画层面上的复苏也给予了无数日本年轻人自我表达的机会,而实际上战后的同人作品与明治时期之文人集团的“同人志”在创作主体上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它们的重点都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发声”。

在二战之后年轻人需要发现自我、给予自我反权威的表达之时,我们看到了摇滚、同人漫画、新浪潮电影、黑色幽默文学、社会运动等等等等实际上拥有相似内核的自我诠释。这些自我诠释恰恰是以“身为普通人的我对自我意识的发现”为嚆矢展开的,最终又落在了“让每个人都能发声”上。

再回到我的芳文爱好者身份上来,近期连载的新作品中也有以摇滚乐队为题材的《请听吧,我们最棒的演奏》,前面所提到的符号性与刻板印象这些词还是可以套到这部作品上来看的。

不如说,日本动画与漫画本身流传下来的符号性、戏谑性等天然特质使得符号性与刻板印象这样对于某一种流行文化的使用手段对于所有作品都是适用的。因此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单纯的符号化是远不能让更多人讨论起描写对象的本体论问题的——毕竟大家都在这么干,但真的让人们讨论起来的只有那小部分作品。

还是回到标题的问题上来。当我因《孤独摇滚!》问出“什么是摇滚?”这个问题时,看看推给我的那些波喜多、波虹、波X二创……

……摇滚大概就寓于其中吧。

我过去写的专栏(欢迎关注萌娘百科,以后大概还会投上去不少):

标签: 氪金手游 摇滚起来 BanG-Dream 刻板印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