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热点:《中国奇谭》评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评析前先叠个甲:这个评析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个人的评分并不代表一部作品的好坏及其优秀,只是我个人觉得这按照B站的评分标准觉得这部作品应该获得的评分,后续会持续补充一些细节,虽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你们个人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发在评论区,当做个人为这部作品的讨论/评析,另外这是我个人的图一乐罢了,如果你个人不想看的话,均当废话处理。
类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这是一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的动画短篇集,分别为《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玉兔》、《小卖部》、《飞鸟与鱼》。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
前言:内容有转载成分,非原创。
从第一集来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以妖怪猪视角展开的普通打工人,那只鹰可以看成打工人的好基友,那只熊可以看成一个职位上的老板,那只狼可以看成老板之上的董事长。另外,此故事还结合成《西游记》来构成。孙悟空要除掉这只狼,狼十分害怕,故让下属熊让他的下属干苦力,狼还准备绝对打不败的孙悟空的自认为很强大的陷阱。其中,熊让猪和鹰以及其他的小弟们造箭,猪和鹰造箭的过程中,猪在试箭时发现这种只用木棍和石头组成的箭射程非常短,此时鹰掉了一根羽毛下来,猪把这根羽毛与原本那根箭结合,发现这种箭的射程比一开始的箭射程长不少,于是拔光了鹰的羽毛来做箭。但熊认为这种箭不按照他的方法来做,是违背上级的命令,把箭折断,并让猪和鹰去在晚上之前收集到500根木棍。前面还有段形容打工人在获得工资后,与家人团聚时的高兴,并且把获得的工资买来的包子分给母亲及其他孩子吃,自己则选择不吃。然后要收集500根木棍,猪和鹰去了人类那边偷了500条木棍,此时鹰告诉猪说自己看到了大王做的那个陷阱了,贼拉风,猪表示大王说凡是看到陷阱的人,都没有好下场的。画面来到栖息地,狼闻到了鹰身上的味道,并且把他拖下去了,猪问熊,鹰会回来吗,熊表示凡是被大王拖过去的,都没有好下场,好了快去干活吧。次日,猪不小心也看到了陷阱,此时狼也在后面,然后展开了一系列的追逐战,猪跑着跑着看到孙悟空了,狼这时看到孙悟空了便跑了,说出了“救救我”,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随后孙悟空把这里的妖怪全部打死。故事的结尾孙悟空说,这里的妖怪真是太弱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不过那只小妖我便放了条生路,八戒这时问,猴哥,那只小妖不是被你已按棒子打死了吗。孙悟空回答,其实不然,我清楚的听到了那小妖说的救命了,我被假装把他打死了。评析:有人谈这里一开始小妖其实就被打死了,但审核方面不能出现血腥画面,于是改结局了,但也有人谈根本没有改,一开始便做成这样的。这是一集很温暖的影片,他们没有用非常华丽的特效,哭诉着我们为这部片子付出了多少多少心血。而是扎根向下,用作品说话。我希望中国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对着别人骄傲地说这是我们的国漫!
从第二集来看,它围绕一个货郎展开,其中就出现了包括狐狸在内的四种动物,我们假设这四种动物可能就是货郎一层一层被挖掘出来的内心自我,假设货郎看到的四个精怪对应的分别是他自己四个自我。狐狸就等于社会自我,兔子是个人自我,山猪是核心自我,鹅是隐藏自我,也就是潜意识。狐狸呢,它是社会自我,也就是一种外在的权力关系。这里有一个小的提示动画里狐狸的脸经常闪烁,这个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个人是狐狸。可是狐狸的脸上带着人的面具,那我们通常在什么时候会戴上面具呢?很明显他就是社会生活中,比如说工作里面对老板,同事,客户,下属,有时候呢,我们扮演决策者的身份,但是有时候呢,我们就得服从并且执行别人的决策。就哪怕没有在工作,还在上学,跟着老师和同学的时候,由于所处位置,权力关系的变化,那我们呈现的面孔肯定就是有差异的。然后戴上面具之后,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来融入社会的生活,这个就是狐狸所象征的那个权力关系。但是生活它不只是有外部社交的我们,还有家庭,还有爱人,朋友,相对亲密一些的关系。于是呢,心上人就出现了,也就是兔子。兔子的内心在婚姻和真爱之间产生了冲突,很明显就象征着个人自我,也就是亲密关系。兔子又引出了野猪,野猪代表核心自我,也就是意识的中心。苏格拉底一直强调人要认识自己,而核心的自我是处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认识我们自己,有一个镜头是野猪看着兔子,而且对他的行为作出了评价,和其他几个怪物比,他似乎是多了那么一层审视和价值的眼光,很到那个会自我批评的核心自我。其实这个批评的声音就是核心自我,在很多的西方故事里,核心自我还被人格化了。那么回到这个动画本身,,最后一个出来的是天鹅为核心自我倾慕的心上人,那就是潜意识,被潜意识就是货郎内心深处那个不戴面具的最诚实的自己。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摘了面具是什么个鸟样,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它隐藏的太深了,对吧?就是动画里第四层才到他潜意识都在什么地方,一般来说梦里或者下意识的反应。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对话。所以我认为仙鹤代表着货郎之前所不自知的内心,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仙鹤能跟他灵魂共振。而且在货郎遇到天鹅后,他拥有了第三只鹅,也就是潜意识的觉醒。短片的最后呢,所有动物被一层一层地吞了回去。很有意思的一点,货郎本来有两只鹅啊,这里丢了三只鹅,其中肯定包含他觉醒之后又消失了的潜意识。我甚至在想,那两只被狐狸吃掉的鹅就是兔子跟猪。而货郎的悲伤原本足以容纳爱情,家庭和完整的自己,但是当社会压力到来,空间被挤压,家庭,爱情,自我被蚕食得一干二净,就好像开头预示的结局。其实这个短篇故事呢,反而莫名让我会想到自己真的走出了鹅山嘛?还是说最后丢掉的这只鹅其实只是我而已,我没有从鹅山中走出来,而所谓的鹅山会不会是一个更大点的鹅笼呢?这部短片留下的联想空间很大,大家有什么想法也欢迎一起讨论。
从第三集来看,这是一篇以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少年往事题材的故事,又是一部考验人性的故事。在主人公小虎的记忆中国,有一个叫林林的小女孩,每天会准时来跟大家一起玩耍,直到那次在小虎家吃了饭以后,林林和爸爸都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每个人都有一些再也见不到的美好回忆,却总也忘不掉的人。故事中,小女孩林林是一只狼,经常变成人的样子下山跟村里的小伙伴玩耍,但从来没有伤害过他们,只是想玩耍。有一天,林林拿烤红薯让伙伴们吃,小虎拿出一个狼牙来炫耀,林林看了之后告诉他这是颗狗牙,小伙伴都说林林没见过狼,不知道狼牙。后来小虎爸爸找来,问他们哪里来的红薯,在得知是住山里的林林给的后,小虎爸爸就开始怀疑了,因为山里根本没有人住。小虎爸爸是一个猎人,见到他的时候,林林本能的自保心理让她逃回了山里,又变成了狼,回到了家里,狼妈妈的怀抱。妈妈看出林林下过山了,很是紧张,连忙问林林有没有吃过人类的食物,都去了哪里,还警告她不准再去了。既然林林出去过,狼妈妈觉得住的地方已经不安全,迟早会被猎人盯上,决定第二天搬家。晚上吃饭的时候,林林掉了一颗牙,妈妈把林林的狼牙埋了起来,也样是最安全的办法。第二天,林林又下了山,带着她的那颗牙,让小伙伴看看这才是真的狼牙。小虎爸爸又出现了,小虎想让林林去他家里吃饭,林林被各种食物吸引了,忘记了妈妈的警告,去了小虎家。在小虎家,小虎爸爸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有鸡腿、鸭腿等等,看着香气飘飘的林林,忘了自己是在人类的家里,小虎拿着鸡腿给林林时,林林先是闻了闻,然后用舌头舔了舔,最后一口吞掉了鸡腿,很快,一大盘的肉被林林以狼的方式消灭干净。林林的行为,也证实了小虎爸爸的猜测,林林不是人,是一只狼。吃完东西的林林发现了自己的失态行为,想起了妈妈的警告,然后不顾一切的向外跑去,向家里跑去。在跑回家的路上,林林想变回狼,却怎么也做不到,只能以人类的速度奔跑,很快她就发现四个猎人跟踪了上来,他们是小虎的爸爸和另外三个猎户。他们没有伤害林林,只是跟着他进入深山,他们想用小的引出大,来个一窝端,防止狼对村庄造成危害。一直等待林林回来的妈妈着急的下山,看到了林林以及猎人,再让林林赶紧跑的同时,狼妈妈,猎人兵分两路,一人追击林林,剩下人对付狼妈妈,很快林林被装进麻袋里。爱女心切的狼妈妈奋力反抗,杀死了两个猎人,在走向林林的时候被小虎爸爸的箭射中,发现妈妈死了的林林发了疯地向小虎爸爸撕咬,最后两人一块跌落山谷。按照小虎的回忆,回来的人告诉了他林林是一只狼,从那以后爸爸和林林都没有回来。这也成了小虎记忆深处最难忘的事,小时候与林林一起玩耍的美好,依然回不去,小虎心中承受的是这件事给他带来的伤痛。反观林林,作为一只狼,是不可能完全融入到人类之间的,在与人玩耍,拿狼牙证明自己见过狼,又去人类家里吃饭。已经违反了人与狼的那种自然平衡,林林为了想融入人类生活,一味讨好、逐渐迷失了自我,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每个人都有一些再也见不到,却总也忘不掉的人,正如小虎忘不了林林一样,快乐并痛苦着,动画结尾,小虎看见了站在对岸的狼(林林),也算是弥补一下小虎心中的缺憾吧。林林也以狼的身份与小虎重新相见,林林找回了自己,也得到了真正的成长。